七百四十六章 三苏

    七百四十六章 三苏 (第2/3页)

野》,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古意有了,但骈呢,韵呢,对呢?

    当然很悲催,因此这一考就是近二十年,每次皆名落孙山,连带着家庭情况也每况愈下。在这近二十年时间里,他除了一次次飞蛾式的科考,读书外,只做了一件大事,居然考证出来眉山苏氏一脉乃是唐朝天宰相苏味道的后人,继续往前考,又发现苏家发自于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然后再考,考证出来苏家前代还有先圣,苏秦。以宋代这种条件,以及苏家的条件,是怎么考证出来的,只能说天知道了。

    没有想到苏家上代有这么多圣贤大能,苏洵更加发恨,但他也没有想到,在后人眼中,所谓的苏家先人,仅是苏秦与苏武才能与他们父子相比较。

    四十不惑,心灰意冷之时,他命中的贵人到了,张方平。

    张方平治蜀颇有政绩,宋朝治蜀多出了名臣,张方平能名列前五,不但抓军事政务,也抓教育文化,无意中看到老苏的文章,当时看傻了眼。这就是李太白啊,不过李太白是写诗,此人是写散文,一样的纵横恣肆,雄辨有力。派人将老苏传来相见,将他的文章讨要过来一一观看。看完后问:“为君有此才学,不去科举?”

    老苏不能说,格老子都考怕了,那些龟儿子一个个不录用俺,怎么办。

    张方平与老苏语良久,问出他的困窘,知道走正常路线是不行了,除非对整个科举动手术,不然老苏这一辈子休想高中。于是亲自写信一个个地推荐,写给欧阳修,田况,郑朗,余靖,文彦博,韩琦,富弼,特别是欧阳修,与郑朗无关,他反感欧阳修那张大嘴巴,欧阳修也认为他不是好人,这两人乃是一生的政敌,为了推荐老苏,居然写给欧阳修,这也是张方平一生当中写给欧阳修罕有的几封私信中的一封。

    别人不知道,郑朗知道,于是回信给张方平,你就不要艹劳了,老苏还不算什么,你有空与他两个儿子谈一谈。

    张方平听从郑朗的话,将苏辙与苏轼喊来,亲自一叙,这叙更吓了一大跳,再度写信,不得了,苏家一门三人要出大人物啦。

    老苏就是带着这个信念,将两个儿子带到京城。

    然可惜,他真正是自学成才,学的是古人,多少有些脱离实际,文章是好文章,可几个大佬看后,连连叫可惜。并且于欧阳修府上与王安石发生一次很严重的争执,老苏是复古,王安石重视创新,思想不一样,最后争得不可开交,还是欧阳修过来才劝住。

    这一幕大苏二苏看在眼中,他们乃是晚辈,不敢过来争执的,但记在心中。

    老苏这一辈子,凭他的“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是休想高中榜上。但让他意识到许多问题,那就是骈文的重要姓。两个儿子稍稍长大后,让老苏全部送到眉山一个道观,跟随道士张易简读书,学的就是声律学。那一年苏东坡仅八岁,苏辙才六岁。张易简虽是道士,对儒学十分精通,门下有一百多学生,小苏不是最突出的,最突出的乃是大苏与陈太初。大小苏命运是好的,老子虽渐渐将家产败得要光,学问还是有的,还有一个学问很好的母亲,张易简再教他们声律,最大的一块短板就补充上去。

    直到去年,老苏又带着两个儿子来科举,终于让他得偿心愿,兄弟俩人皆名列榜上,不是三甲,也不是前十,因此不能立即授官,加上四川道路远,父子三人继续留在京城,暂时没有回去。

    郑朗喊的就是这父子三人。

    又顺便喊来一个人,张方平。

    然后在家中等,妻子也在准备另一件事,女儿出嫁。

    请了一个月的假,否则还要赶到京东路赴任,时间是来不及的。

    忽然想到妻子那一串长长的名单,根本就未见苏家二子。

    不过就是见了,也多半不行,苏东坡很早就与当地的王家订了亲,小苏也是,与母亲娘家史家订了亲。大苏郑朗根本不考虑的,小苏倒不错,似乎是前年冬天大小苏兄弟俩一道成的亲。妻子在找女婿时,两人还未成亲,但能横刀夺爱,让苏家将史家亲事悔掉么?

    况且妻子也不会同意,苏辙是谁?俺不认识!

    不过儿孙自有儿孙乐,种谊也不错,郑朗挺满意的。

    张方平家离得近,先来的,俩人是铁哥们,也没有多客气,张方平向崔娴要好茶吃。

    杏儿沏着茶,张方平道:“行知,喊我来前有何事?”

    “是有一件事要问,国库如何?”

    “稍好,仍不大好。”张方平摇头。他也弄不明白,这么多钱怎么败下去的。

    又道:“想要好,还是行知做宰相啊,庞醇之虽善长经营,可威望不足,相位不会长久。”

    郑朗不作声,他心中在盘算另一件事,黄河。实际真有点儿难办了,去年第一次返京时信心满满,听到文彦博喊国库渐空,第二次返京时信心不足了。因为没藏讹庞与谅祚之争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上黄河,西夏就顾不了,顾西夏,黄河就顾不了。

    先下去看看再说,况且他这段时间心情也有些萧索。

    道:“另外,我还带了三个客人与你相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