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回 莫问出处

    第173回 莫问出处 (第1/3页)

    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不是每个有才的人都能找到施展的空间。

    张占魁之所以能和李存义成为莫逆,最看重、最敬重李存义的,便是他出身低微贫贱,却能凭借一己之力不断攀升的过程。

    “李存义是直隶衡水人,生在道光年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他自己努力,他大不了就是个乡野村夫。”张占魁对韩金镛说道,“在当年,没有人看好他,更没有人认可他。可英雄莫问出处,他却真真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尊重!”

    “‘穷文富武’,穷苦人家的孩子练武,真是要排除万难!”韩金镛说道,“实际上,我小的时候定下先读书、后习武的主意,也是怕家资难以支撑自己习武的挑费。”

    “是啊,但你家在天津卫,你的外公还是在江湖上有名的保镖达官,于情于理,你习文、习武都可以由着自己的喜好来,你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张占魁说道,“可李存义他们家当年不是这个情况。我俩刚刚结识的时候,他曾经和我深聊过,说他年幼之时,家中只有几亩薄田,收成不足、难以维持家用,只能受雇于人,帮大户人家养牲口、赶大车。可就是如此,一家人也只能勉为度日。如若当年,他没有下定决心习武的话,他要没有下定决心走出自家那贫瘠的村子的话,真可能成为旷野里埋着的麒麟、深山中藏着的虎豹,一辈子无人知晓。”

    “师父,实不相瞒,别看我不自量力和师伯动手,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却感觉师伯的手段,和本门的功夫有很大的相似!”韩金镛说道。

    “那是必然,我告诉你,孩子,李存义是个把式篓子,什么样的招数都见过,什么样的招数都学过,什么样的招数都用过!”张占魁说道,“他从没跟我说过,他的习武求学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可在华北地界,尤其是在天津卫,国术圈里的人,却把他的经历传遍了!他没有传奇的经历,完全是靠自己每一步走的踏实、斟酌,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在江湖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师伯是哪个门户的啊!”韩金镛问道。

    “说起来,他的功夫和咱也有交叉的地方,你师伯确实习练过八卦掌,只是没正式的登堂拜师!说实话,恕个罪说,我拜在仙师董海川名下,和尹福、程廷华、刘凤春、马贵、马维祺、宋世荣和刘德宽位列董师‘八大门人’,多多少少有个江湖中朋友的抬爱、抬举,我在八卦掌上的功夫,更多是和程师兄学的。而你师伯李存义在八卦掌上的功夫,也是经过程师兄的指点。多年前,我俩学艺之时,经常拆招换势。你说他的拳脚中有本门功夫的影子,其实这就是原因。交手之时他能洞悉你的每一个招式,也就是此原因了!”张占魁说道,“但李存义最得意的功夫,却不是咱的八卦掌。他最得意的功夫,是形意拳!”

    “形意拳?”这个拳种早就灌满了韩金镛的耳朵。

    “没错!形意拳和咱八卦掌一样,都属于内家拳,强调的是人的修为!但如果说起历史和传承上来,形意拳甚至更加悠久一些!”张占魁说道,“《拳经》上有记载,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创立心意六合拳,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便是形意拳的欠身。到了道光年间,直隶深州人李洛能先生,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内意与外形的统一,被尊为形意拳祖师。他的拳法讲究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这其中,三体式意在夯实基本功和内功。五行拳则杀伤力惊人,它结合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