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回 自在观人

    第176回 自在观人 (第1/3页)

    河北省,因为在黄河的北岸而定名。向前回溯,唐代,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朝,设“河北路”,而后分为河北东、西路;金代,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朝设燕南、赵北道;明朝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

    清朝末年,这桩最有名的“温凉玉”奇案便发生在此处附近。

    是时,一队由张之洞派出的官军,从湖北一路北行,护送着“温凉玉”。消息不胫而走,沿途之上,少不了各路的山大王、贼人觊觎。但有的人是碍于张之洞大人的面子,有的人是碍于官军的势力重大,总之,尽管人人对“温凉玉”心向往之,却没有人真正动手。

    直至这一路官军行至黄河渡口。

    如若此行是派保镖的达官和官军一起护送“温凉玉”,那这次断然不会出现“温凉玉”失窃之事。但无奈便无奈在,此行,有人漠视、看低了成天保镖的达官,对官军过于自信。也仰仗于大清定鼎许久,而军民百姓无不从之,过度的自信让他们失去了警觉的天性。

    官军仗着有大清衙门的后台,从来不会关注沿途之上那些贪心之徒。

    可那些贪心之徒,那些贼子,却时刻眼巴巴的望着可能存放“温凉玉”的马车,揣测着可能藏匿“温凉玉”的匣子。

    护送“温凉玉”的兵长,本是张之洞贴身的侍卫头子,是大清光绪年的武举,恃才傲物,他自信自己的威名,更自信自己保护的“温凉玉”,绝对会妥妥帖帖的抵达京城。

    可谁又知道,纵然是最底层的江湖人,他们蹿高纵矮的能耐、掩人耳目的本领,也远在这群无能官兵的意料之外。

    兵长已经讨了个仔细了。自从他出了湖广,便托人买了个大号的锦盒,装好了“温凉玉”,当成板凳坐在自己的屁股下面,当成枕头睡觉时枕在头下。

    可谁又能预料的到,官兵对于衙门统治力的自负,往往到头来会害了自己,让自己作茧自缚。

    自不必说这群官兵沿路保护着“温凉玉”一路北行,每日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打尖住店也多选择那些信得过的驿站。

    可信得过的驿站便安全么?

    事后而观之,开封府内,便有一群人,始终紧盯着这“温凉玉”。打头的是个华北有名的采花贼。且说这采花贼,仗着自己的轻功绝顶,试图一试。他见几辆马拉的轿子车均有个大号的锦盒,不问可知,这几个锦盒里,必定有一个装着“温凉玉”,于是便由此跟着车队,却无奈这护送宝物的亲兵实在是警觉,他没有机会得以下手,直至行至河南、直隶交界的区域,机会这才到来。

    当然,这是后话,开始的时候,谁也不敢由此而确定此事。

    这一日,黄河边的驿站门前,几辆轿子车的车把式几乎同时下车。第二辆车的车楼以内,下来个当兵的,这人的地位,一看就高于其他车上的押送之人。一来,他下车后,从怀里掏出几锭银子,分别交给车把式,是此行管理账目的人;二来,他的怀中,双手抱定个锦盒,和其他几辆车的当兵的,单手捧着锦盒的姿势截然不同。

    这些许的细节,在乐于看热闹的百姓眼中,权且无甚大不了。但对此华北有名的采花贼而言,则暴露出最显眼的细节。没有人能比他更明晰其中的细节,没有人比他的眼睛更毒辣。

    “得嘞,这‘温凉玉’有着落了!”在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