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回 化敌为友

    第220回 化敌为友 (第1/3页)

    清末乱世,到了光绪年间,已经到了朝廷即便以势力压制,仍然无法按捺住民间暗流涌动的境地了。

    但无论某地,若要有啸聚山林的土匪,有占山为王的势力,都要具备三个条件。

    其一,是你得有足够的胆量,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冒着杀头甚至是被株连九族的罪过举事;其二,你得能拉的起一支队伍,能让手下人信服的跟着你,无论是生是杀、是纵是擒、是攻是守,大家对你唯命是从;第三,你还得找到个适合生存发展的好地方,这地方最好是有田有矿,即便没有这些出产,至少也要有山有水,最起码,要找个易守难攻,凭着出产和贮藏就能活个三年两载的地方,方能利于不败之地。

    站在“抱犊崮”的山下,韩金镛骑马跟在李存义、张占魁和尚云祥的身后,手搭凉棚往山上瞧,发现这伙人马选在“抱犊崮”起势,首先就占了个地利。

    远远望去,这“抱犊崮”上山下山只有一条路,路不宽但还算平坦,路两旁是密不透风的原生林,各色树种和荆棘、条蔓交织,方便藏在林中的人往外冲,可路上的人想要钻进林子,却比登天还难。

    再往上看,半山腰处有一处小瀑布,水流不断,姑且不知这水是泉眼里冒出,还是雨水汇聚,但有了水,便有了生存的根本。

    韩金镛往自己身后瞅了瞅,坐在马上的吴小牛,此刻一动不敢动,规规矩矩的听候着消息和指令。

    “怎么上山?”尚云祥也回头看了一眼吴小牛,问道。

    “估计这个茬口,‘军师’李小水犯案的消息已经传到山上了。山上的兄弟们,肯定现在人人自危,到了最强的戒备,听不得半点风吹草动!”吴小牛说道,“你们要是想攻上山,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我们要是想攻山,会只四人前来么?”张占魁听了吴小牛的话,没好气的回头瞥了他一眼。

    只这一眼,便让吴小牛满身泛起一层鸡皮疙瘩。

    “话虽如此,但你们几人的能耐,我是见过的!”吴小牛说道,“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你们真要把这‘抱犊崮’的大哥杀了,这山里也就乱了,单凭四人之力,想要缴山灭寨,看起来难但做起来却也容易!但我建议您诸位,别介!”

    “吴小牛,你这话怎么说?”李存义问道。

    “我说了,这山上的人马现在肯定听不得风吹草动。即便就是天上飞过一只鸟,地上跑过一只鹿,只要惊动了守山的人,肯定是一顿弓箭伺候,再大的能耐,躲不过漫天射来的弓箭,到时候,浑身上下被攒成刺猬一样,那就得不偿失了!”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来这里探山,来的不是时候喽?无论如何我们也上不了山喽?”李存义问道。

    “倒也不是,门道都在我的行李包袱中!”吴小牛一边说,一边在马背上猫腰,他把手放在行李卷中摸索了半天,取出两支响箭。

    “这两支响箭,是‘抱犊崮’邀请临城县最有名的工匠打造的,我们每次下山,都要带上两支!”吴小牛一边说,一边把响箭递到了韩金镛的手中。

    韩金镛接过响箭,在手中看了看,随即递给了尚云祥,尚云祥转交给张占魁,这对响箭,最后传到了李存义的手中。

    “一支响箭上有绿色印痕,另一支响箭上有红色印痕,吴小牛,这里面是个什么讲究?”李存义问道。

    “为守得万年牢,‘抱犊崮’上的人马颇为警惕,平日里就有不下五十人守住沿途个关隘卡口,想现在李小水刚刚犯案,他们肯定严防官府前来攻山,估计守住隘口的兵丁,少说也要有两三百人之巨!”吴小牛答道。

    “两三百人?”听了这话,张占魁倒也显出几分讶异之情,他问道,“‘抱犊崮’上一共有多少人?”

    “连男带女、连老带少,能打的喽啰、不能打的家眷,加在一起,少说也要有八九百人!”吴小牛回答。

    “危言耸听,就这山包,藏的下八九百人?”张占魁又问。

    “光是壮年的兵丁,肯定是藏不下,但山上除了兵丁,还有老幼妇孺,虽然是山寨建制,但依旧是家庭为单位,村落为基础。这些年广纳了附近不少受苦受难、吃不上饭、没有活路的穷苦人,算起来,人数八九百,我都是往少处说,若要是往多处说,那得上千人!虽说是落草为寇,但这山上也是百业俱全,不比那临城县的县城差,除了没有窑子、没有烟馆、没有赌场,剩下的都有了。大家闲暇时各司其职,真要有人来攻山,要把这赖以栖身的山寨平了,纵然是拿起农具,为了生存,每人也都能拼命。”

    “所以,才有了这响箭,出山的人回山之前,才都要以响箭报信?”韩金镛问道,“这响箭颜色不同,又有什么讲究?”

    “这响箭里面填充的火药,成分不同,红颜色的,掺杂了铁粉;绿颜色的,掺杂了铜粉。掺杂了铜粉的,响箭打上天,会爆出个红火球,是报告山上有危险,准备迎敌;掺杂了铁粉的,响箭打上天,会爆出个绿火球,是报告山上一切正常,开山门迎接。”

    “既然如此,还等什么!”李存义把绿色的响箭交到了张占魁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