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回 远山虎患

    第351回 远山虎患 (第1/3页)

    戴先生神奇的出现,又神奇的消失,甚至,凌乱的石场内,暄软的黄土地上,连个脚印也没有留下。

    如果韩金镛不是手握着刚刚获赠的枪拳谱,他怕是要真的扪心自问一下,这个神秘的戴先生,是否真的存在出现过。

    但戴先生虽然离去了,他却在韩金镛原本平静的内心,激起了剧烈的涟漪。

    毕竟,戴先生话说的在理,说的清清楚楚:作为八卦门的门徒,作为八卦掌的继承者,韩金镛确实应该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向八卦掌的研习。心意门也好、形意门也罢,功夫虽然高深,也颇有江湖名望,但毕竟是兄弟技艺。传承八卦掌、学好八卦掌,才应该是韩金镛的重任所在。

    戴先生走后,韩金镛自己枯坐在石场的石头上,做了半许,思前想后,想了自己未来几日的安排。

    再去拜访李广亨、宋世荣和车永宏,显然已经没有了意义。寻访戴先生,了解戴先生究竟是谁、住在哪里,确实也有些困难。

    与其在太谷县继续耽搁时间,反不如就此别过山西晋中,离开太谷县,去寻找那安徽九华山,去探访自己的“二师爷”应文天。

    笃定了这个主意,韩金镛竟然一刻也不愿再耽搁,这就启程,折返车马店。他把准备启程的消息告诉了门口迎来送往的店小二,安排了当晚的晚饭。待得用过晚饭,早早安睡,第二个早晨,起了个大早,牵上坐骑这就出发。

    见韩金镛离去,失了一个金主,那之前殷切的店小二,反倒有些伤感。

    暂且搁下韩金镛在太谷县这一段结交三师的经历。且说,韩金镛策马而行,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只消得个月有余,到庚子年暮秋的时候,已经抵达了安徽池州九华山山脚下。

    虽至暮秋,但“秋老虎”的余威犹在,白天正午时分,依旧会让人衣衫的前后衣襟被汗水打湿。

    韩金镛端坐马上,见路上行人稀少,便策马疾驰,任凭呼啸而来的秋风把自己汗湿的衣服吹干。人多的时候,便拽一拽丝缰,让开路上的行人,或是翻身下马,牵着马儿前行,以防自己的坐骑惊到大伙儿。

    这九华山,位于安徽,系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号称是“东南第一山”。因唐代李白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佳作,正式被称为九华山。这山隽秀中透着险峻,却非一般人可以攀登的。

    山脚下,香客人潮熙攘,韩金镛见一老者面相颇善,上前抱拳拱手,询问上山路径。

    老人听韩金镛是北方口音,只以为他是前来还愿的香客,便把路径指给了他。韩金镛把坐骑存在了山脚下的一家小旅店,留下了房钱,只身上山。一路上遇庙便拜、遇塔便登,把这山上的佛殿拜了个遍。但却只见佛家,没见道家。

    “师爷董海川与二师爷应文天,在九华山上随‘云盘老祖’学艺,终得八卦掌真传,这师祖‘云盘老祖’应在道家,可九华山却是佛教名山,难不成,我找错了?”韩金镛想到此处,多留了个心眼,他在各庙宇布施随喜,只想能从这些和尚的口中,探访出山上道观的所在。

    可不遂心愿,众和尚均不知,这九华山上还有道观一说。

    韩金镛苦苦查访,却无从查找,在这池州一耗,就是小十天。亲身经历了暑热褪去,秋寒到来的苦楚。他每日一登山,寻遍了路径上的所有岔口,却只见寺庙,不见道观。

    这一日,韩金镛终于走遍了山上所有的路,访查道观而不得,坐在路边青石台阶上叹气。

    青石边,一位上岁数的老僧经过。老僧驻足许久,注视韩金镛半许,这才问道:“这位施主,老衲连着多日看到您了。知您这些日子随喜了不少银子,积下了不少功德。如果您是为了许愿,想必愿望是许下了,如果您是为了还愿,这愿望也还了。为何现下,却仍然再次唉声叹气啊?”

    “这位老禅师!”韩金镛站起身,微微行了个礼,对这老僧说道,“在下来九华山,本不为许愿,也不为还愿。”

    “那遍访名山大川,也是好的啊!”老僧还了个礼,说道。

    “也不为访名山大川!”韩金镛摇摇头。

    “那是为何?”

    “在下姓韩,直隶天津卫人士,来此,是要寻找一位故人。人言,这九华山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