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两难

    第四百一十三章 两难 (第2/3页)

灭亡的决定。

    郑勋睿不可能袖手旁观,他清楚老百姓的痛苦,就算是他全力保全的陕西省。每年也需要数十万石粮食的投入,才能够基本保证百姓的温饱,此时此刻,流寇正在山西、河南、湖广和四川一带作乱,一旦征收拖欠赋税的圣旨下去了,那就是最大限度的帮助流寇壮大力量,北方将再次彻底陷入到动乱之中。

    郑勋睿不想看见一个大乱的天下,不想看见老百姓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出现这样的情形,对于郑家军和他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一旦各地都出现骚乱,漕运将遭受到极大的阻挠,复州、蓬莱以及陕西等地,运送粮食将存在极大的困难。

    这些地方是郑勋睿的根基所在,绝不能够乱。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郑勋睿还是明白的,他可没有那么短视,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都看不见。

    徐望华进入东林书屋,仔细看了张凤翼的来信,听了郑勋睿的建议之后,沉默了好一会的时间,郑勋睿也没有催促徐望华开口说出其看法。

    足足过了一刻钟的时间,徐望华才开口说话。

    “大人是想着写奏折弹劾,属下认为不妥,信函是张大人写来的,而且内阁诸位大人意见出奇的一致,都是同意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大人若是明确反对,承担的压力不小,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的,有可能此次的弹劾之后,大人会得罪内阁次辅张大人以及内阁大臣杨大人,张大人主管兵部,自然是想着修建大凌河城,如此关宁锦防线更加的稳固,或许在其他的方面,考虑是欠妥当的,大人若是公开驳斥张大人和杨大人的脸面,结局可能是失去京城所有的依靠,到了那个时候,大人和郑家军的处境将更加的困难。”

    徐望华所言,的确是从郑家军以及淮北全局角度考虑的,郑勋睿若是极力反对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甚至是直接弹劾,得罪内阁所有大人的同时,还不一定能够成功阻止,毕竟郑勋睿身在淮安,没有在京城,弹劾与建议的力度都是不够的。

    徐望华当然清楚郑勋睿的担心,征收拖欠的赋税,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恐怕会激起更多的老百姓造反,而且官府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之中,肆意增加的火耗,令百姓更加无法承受。

    “徐先生,你认为在征收拖欠赋税的事情上面,我不能够提出任何的意见吗。”

    “那倒不是,属下认为大人可以直接给皇上写密折,言明征收拖欠的赋税,可能出现哪些方面的问题,让皇上最终做出决断。”

    郑勋睿微微摇头,其实他的内心,对皇上的判断,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皇上虽然殚精竭虑,可惜才大志疏,无法冷静处理问题,而且疑心病非常的严重,脾气性格明显的偏激,相信一个人的时候,恨不得将裤子都脱给人家,不相信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毫不留情的予以打压甚至是剿灭,这种小孩子的性格,已经让一些有识之士感觉到失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