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和亲(中)

    第六十二章 和亲(中) (第2/3页)

来一去,这一条道路能不能存在,都未必可知。即便存在,拜占庭也不会放任阿瓦尔人再度强大。

    使者语塞。

    李威才说出他的用意,从里海南道肯定不行了,只能从里海北道,可那样也不容易,到了河中,是唐朝的控制地区,问题不大,可这个影响力只能到达咸海,过了咸海,到阿瓦人人地区,还有东斯拉夫人、佩砌涅格人等等种族。要么往更北地区,还有原高加索人等人种。这些部族不能称为国家,但绝不是荒芜地带,有的部族十分强大凶悍的。

    所以李威替阿瓦人制订了一条策略,远交近攻。拿出部分积累起来的财富,向拜占庭人进行贿赂,然后向东与向北扩张,将这些落后的部族侵吞下来,但绝不能先盲目地攻打法兰克人与保加利亚人,或者拜占庭人,开化的西斯拉夫人。打通里海北岸的商道!又增加了自己的力量。然后再派一支使者与军队前来唐朝,将武器押运回去。武器的数量,也会给他们一个很意外的惊喜。甚至可以打着唐朝人的旗号,进行讨伐。

    使者再次称是。

    每一条看似是为阿瓦尔人着想的。理由也能理解,唐朝要面子,很想得到远方一个强大的臣属之国。可想要催毁欧洲的文明,让欧洲成为没有文字,没有文明的蛮族人的天下,阿瓦尔人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并且现在绝对绝对不能冒犯拜占庭人。一是留着要抵抗大食,二是阿瓦尔人已经削弱,绝不是拜占庭人的对手。向北向东扩张,不会触动拜占庭人与教廷的奶酷。这是这几年阿瓦尔能不能真正重新壮大起来的前提。不壮大,这个棋子就不能发挥李威所想实现的目标。

    布置完了,这才将他们送走。

    但这步棋下得有些远,想要实现,有可能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

    然而另一步棋,就要实现。

    倭国订单大,一批批的武器做好,送上船舶,然后随着做好的大船,送向倭国。但武器船舶,最少到明年春天才能全部交付,倭国人依然没有动手。不过有的聪明官员已经看出来,订单小也许没有注意,这么巨大的一笔货物制作,拉动了多少产业的发展,又给百姓带来了什么变化?特别是泉州地区,不仅是港口,还有船舶制造业,劳力薪酬居然涨到了每天一百文钱。

    这年秋末与冬初静悄悄的,然而随着这批武器抵达,新罗半岛战火必将重新点燃。

    海禁也放开了。

    李威不作声,连同刘仁轨等人,也一直没有吭声。最后薛元超终于站出来说话了,放吧,虽说航海有许多弊端,让人们产生国家重商贱农的想法,可也有许多良好的用意,为国家带来大量税务,也从某种意义上能说是为国家开疆拓土,向南海土著人开放王化,宣扬中原文明。

    听到这句,李威只是低头,想笑。好一个王化,难道弓箭与刀枪就是王化?难道这些商人能代表中原人的王化与文明?

    然后薛元超又大义凛然地说下去,所以当时以良劣商人定下的名额,然而许多人心存顾忌,时间又紧,某种程度,确实不大公平。因此,可以再放一放,对国家有好处,也能平压百姓心中的不满情绪。

    裴炎肯定不会说的,可薛元超发话,也等于是太上皇与太后发话。儿子不作声,也压了数月之久,各大家族也应当意识到,朝堂上并不是儿子一个人说的算,各大阶层的利益,又不大好动,尽管有可能武则天如狄仁杰所猜想的那样,想刮一刮东南风,但这个后果,也让她犹豫不决,索性放开。

    其他的人也没有反对。

    于是十月初,诏书下达,又放了一百五十名商人出海,还是以钱来衡量良劣,那个交的钱多,名额就归谁。国家在用钱嘛,赎部曲,北方的战事,丹水渠,以及未来的全国大修水利。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能算是谋利。你说你是良商,国家需要大量的钱帛,百姓需要大量的钱帛,这时候你不捐助,什么叫良?是嘴上说出来的?船舶的数量没有放,但应各地海客反应,又要开垦,又要驭船,原来的人数,肯定不够用的。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名额。不敢再翻了,出国的人多,从事最危险的工作,人数多了,恐惹非议。

    至于终止的日期,还是象以前那样,到了元旦结束。

    除了人数与配额增加了外,了无新意,一切仿照李威从前的种种,只不过换成了以薛元超为首的一批亲太后或者亲太上皇的大臣主持。

    以至刘仁轨看望生病的郝处俊,慨叹了一句:“以前我听陛下说了一句,前人植树,后人乘凉,颇得真味。然而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太上皇弄出了二圣,天无二日,人无二主,怎么能有二圣存在。还有,父母亲为儿子铺路,乃是千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可现在呢?”

    郝处俊淡淡地说道:“刘相公,且听我说一句,一切皆为了国家。太上皇春秋不算很高,逼离了皇帝之位,心中也有些委屈,权当是补偿。你性格圆润,不象我,也不象李相公,这是好事。多变之即,贵在变通。犯不着生气,气坏了自己身体不要紧,陛下还指望你到关健时候能够平安无事的站出来主持公道。我是不行了……”

    “郝相公,你也要保重身体,你是朝堂上的大树,不能倒啊。陛下,还想再度对你重用。”

    “是不行了,我的身体我心中有数。但能平安地活到这一步,我已经感到很侥幸。”在朝堂上,他是最坚决的倒武者,若不是李威执掌着皇帝之职,这几年武则天执掌的政务越来越多,倒戈的大臣也越来越多,他都怀疑自己能不能落一个好死。

    刘仁轨无言。

    大家只好等,等太上皇早日归天,否则这个结永远解不开。

    ……

    就在这种情况下,吐蕃的使者到达了洛阳。

    冬月始至,洛阳也时不时下起了小雨夹雪,鹅毛大雪没有飘落下来,但天气很冷了。

    东宫里也升起了炭火。

    李威写了会儿字,感觉冷,没有坐下去,放下毛笔,来到大殿中间,几个妻妾正在说话。

    “说什么呢?”

    碧儿答道:“陛下,是在说青海呢,刚才徐芳仪说还没有到腊月,天就这么冷,野辞才人说青海到了冬天比这里更要冷,此时恐怕满山遍野皆飘起了鹅毛大雪。”

    “是啊,哪里地高,所以冷。”

    “那么吐蕃高原是不是还要冷?”

    “是,不过哪里还不是最冷的地方,过了余吾洲(贝加尔湖北部地区,唐朝在此地设的一个羁縻州)往北,会更冷,再往北,许多地方积雪终年不化,即使是夏天到来,也比洛阳的冬天冷得多。”

    “为什么啊?”郑宫楚好奇地问道。

    “这是因为它们位于大地的两端,阳光不会直接照射过去,没有热气的原因。地势高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空气稀薄,不能阻止温度散发,所以也比平原寒冷。就象衣服一样,穿得厚实,就会暖和。”

    “臣妾不懂。”

    “不懂是很正常的……”说到这里,李威突然停下来,此次西方诸国来使,还有许多人仰慕唐朝的繁荣,留恋不愿离去,留了下来。另外就是传教士,也留下不少,他们要传教,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在替李威翻译西方的书籍。这个任务艰巨,但在这之前,他们必须与唐朝的一些读书人共同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字,这样才能准确地将各个书籍的意思,用汉字准备翻译过来。听说已经开始动工。

    这会开阔国人的思想与见识。但不是西方这些科学知识都是好的,据他的记忆,古希腊文明,也有它的局限性。科学的高速发展,是在后来的欧洲。工业化的出现,给资本家们带来巨大的利润,也促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那时候清朝还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