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送终郑和

    第四十七章 送终郑和 (第3/3页)

    从云南到江苏,再从应天府到北平,从大明本土到西洋的30多个国家,郑和的一生始终在不停的颠簸和迁徙之中。最后,62岁的他叶落异国,葬身他乡。

    郑和既是大明王朝的受害者,又是大明帝国坚定的维护者,为大明王朝的国家威望和航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处理完郑和的丧事,船队的最高领导机构研究决定:由大明的副使、郑和的亲密助手太监王景弘接替船队的总指挥,由巩成祥具体指挥,继续向大明返航。

    1433年7月22日,船队终于回到了南京。

    王景弘专程赶到北京,向明宣宗朱瞻基禀报了出巡的情况,并将郑和的衣冠上交给了朝廷。

    明宣宗下诏表彰郑和的卓越功绩,命人将他的衣冠赐葬在南京牛首山的南麓。

    从此,每逢回教的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郑和无常的日子,巩成祥和郑恩来都要带上儿孙们给郑和上坟,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祈盼他在天堂里安详优裕。

    巩成祥凝视着郑和的衣冠冢,深情地对孩子们说道:“郑大人带领我们一共出使过36个城市和国家,遍及西洋各国。永乐皇帝在位22年,与郑大人下西洋有关的国家派来使节318次,平均每年15次。真是盛况空前啊。”

    郑恩来接着说道:“父亲下西洋之前,大明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海盗横行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没有安全保障。这些都直接威胁到南部的安全,影响了大明的国际形象。

    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把大明的稳定与发展周边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大明的国际威望。”

    其实,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远不止此。

    郑和大规模的远航活动把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环游世界早114年,比达伽马到达了印度早了92年,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比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根据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谟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当时,大明的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他们绘制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使用传统的山水画法,以应天府为起点,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今天的蒙巴萨),收录地名500多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有力地促进了航海事业,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更为可贵的是,地图明确标示了万生石塘屿(南沙群岛)、石塘(西沙群岛)、石星石塘(中沙群岛),表明大明王朝对这一海域的掌控。

    为了纪念郑和等人的伟业,1947年,民国将南沙群岛中的一组岛屿命名为郑和群岛,还有费信岛、马欢岛和景弘岛,将西沙群岛的两组岛屿分别命名为永乐群岛、宣德群岛。

    海外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的故事。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庙。这些地名表达了当地人民对郑和的无限敬意。

    郑和的儿子郑恩来的后代分为了三个支系。

    第一支后裔在郑和的故乡云南,是郑恩来的长子繁衍延续的,约有百余人。

    郑和的第17代子嗣孙郑松林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跟随马帮从云南逃往泰国北部的清迈省,迎娶了清迈土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形成了第二支后裔。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在泰国的大约一二百人已经不会说汉语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来历。

    第三支后裔生活在江苏的南京。他们一直居住在位于今天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东侧的马府街。清朝的时候,太平天国占领了南京,放火焚毁了马府。马家人被迫搬了出来。

    南京的牛首山下,郑和的衣冠冢静静地矗立,目睹了世代的沧桑变迁。它与远在南亚文明古国印度大地上的郑和遗骨遥相呼应,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古代回回伟人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