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茶马互市

    第四十八章 茶马互市 (第1/3页)

    不出毡房的人,当不了好牧民。

    ——哈萨克族谚语

    大明朝廷一方面组织大批内地的老百姓向边疆移民,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稳定边疆人民的生活。

    茶马互市是历史上汉人与吐蕃民族之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它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大唐,到大宋时期才成为定制。大宋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大宋的边疆安全,因此,大宋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

    茶马互市也是制约吐蕃人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饮食油腻和茶能解毒去病、解油腻、助消化的原因,吐蕃人对茶叶十分依赖,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吐蕃人的生活,所以,茶叶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吐蕃人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吐蕃人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

    茶马互市对维护大宋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其次,茶马贸易还满足了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了军费之需。

    大明朝廷认为中原汉地与边塞茶马交易可以加强两地的沟通和交流,巩固边防,挟制当地的土著民族。于是,朝廷在秦州、洮州、河州、雅州设立了茶马司,专门负责内地生产的茶叶换取西宁、河州、洮州、甘州等地的马匹,使茶马互换的市场制度更加完善了。

    1393年,大明制定了金牌信符制度。金牌信符分为金牌和信符。金牌用铜制成。信符用铁制成。因为二者并用而得名。

    朝廷需要征发调集马匹等物资的时候,就会派遣官员拿着金牌信符到指定的边疆地区领取货物。

    边疆的各民族部落到边关给朝廷缴纳马匹也要出示自己的金牌信符。

    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一半金牌信符勘合成全,部落才能够得折抵马价的茶叶补偿。

    1374年,大明朝廷在河州设置了河州茶马司。

    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连接中原农耕地区和青藏游牧地区,连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枢纽之区,境内有肥沃的土地,大片的牧场,亦农亦牧,且畜牧业发达,马匹品种优良。这些为河州茶马互市的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虽然是大明的边地,实际与内地无异。但是,与内地不同的是,河州卫出产很多马匹,由当地的少数民族饲养。

    历史上的招茶中马19个部族分别是珍珠族、鸿化族、灵藏族、癿藏族、沙麻族、葱滩族、老鸦族、撒鲁尔族、牙塘族、川撒族、打喇族、向化族、古都族、巴咱族、红崖族、端言族、回回族、迭古族、仰化族。其中,大部分是吐蕃人的部落。

    1406年,大明在河州设置了归德守御千户所,管理辖区内的茶马互市。

    从河州城向西行走大约200多里地就是撒鲁尔人的聚居地积石州了。

    积石州得名于境内的积石山。

    相传,在古老的年月里,万物在大地上欢腾着、生长着。突然,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一块天塌下来了,惊散了欢乐的人群和奔走的野兽。

    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纷纷请求神仙女娲补天安地、拯求万民。

    女娲答应了人们的要求,将天青蓝色的石头搬运到天穹塌陷的地方,开始炼石补天。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女娲补好了天穹。

    补天剩下的大石头堆成了一座又高又大的石山。大山上堆积的石头跟天穹的颜色是一样的青蓝色,而且随着日出日落不断地变化着深浅不同的色彩。

    后来,人们把这座大山叫做积石山。

    其实,积石山的吐蕃名叫阿尼玛卿山,意为黄河之祖。黄河流出札陵湖以后河床开始下切,最宽处约有5、60米,水深1米左右,澄清见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