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民族血脉

    第一二六章 民族血脉 (第3/3页)

来到大夏河畔的临夏市,在八坊老街徜徉流连,到穆斯林公墓祭奠祖先阿巴斯和撒尔塔阿姑阿依舍。

    第三天,他们来到位于临夏市西部的临夏县井沟乡,攀爬上高入云端的高塬尕阴屲,拜谒了易卜拉欣当年修建的白崖清真寺,并且在小路边的松树林中找到了他的埋扎,肃穆地诵经凭吊。

    牛木林从包里拿出那块来自花剌子模帝国撒马尔罕城格拉夫尚河畔的上面刻着阿里、阿巴斯和巴特尔名字的鹅卵石,感慨地说道:“这块看似普通但是又并不普通的鹅卵石,虽然来自遥远的撒马尔罕,却跟随它的主人在中国漂泊了差不多800年。现在,我们就把它埋在尕阴屲,埋在中国的大地上吧。从此以后,它再也不需要四处漂泊流浪了。”

    他们5个人一起把那块鹅卵石紧紧地攥在手心里,通过这块石头与自己的祖先传导思想,与数百年以来的每一代先人沟通心灵。

    他们告别了尕阴屲,继续西行。

    汽车经过红台乡的时候,他们看到一条水泥铸造的涵渠高架在公路的上方。

    牛木林指着头顶上的涵渠,自豪地说道:“看,这就是我父亲他们当年修建的北塬引水渠。”

    汽车驶出临夏县境,驶入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境内。

    马小平介绍说:“以前,这里一直属于临夏县。1980年6月14日,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边左拐就是马步芳的老家癿藏镇了。”

    牛木林气愤地说道:“马家军死心塌地地抵抗,欠下了累累血债,让整个回族人民替他蒙羞,而且背上了沉重的历史负担啊。”

    汽车穿过高楼林立、鸟语花香的积石山县城吹麻滩镇,经过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庄,来到了黄河之滨的大河家镇。

    站在黄河大桥的桥头,马小平指着对岸说道:“黄河是甘肃和青海两省的界河。那边就是青海省海东市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也是韩吉寿和木林奶奶的故乡了。”

    他们的汽车驶过大桥,进入青海省境内,钻出沙坡子隧道,穿行在循化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上。

    他们走入孟达民俗村,参观古老的寺院和撒拉族风情,看到老人们在村口的树荫下照看着小孩子,悠闲地聊天,一派和谐安宁的样子。

    他们驱车又来到了街子镇,瞻仰了尕勒莽和阿合莽的墓地。他们来到旁边的白骆驼泉,看到一头石雕的白骆驼卧在草丛中,一股晶莹透彻的泉水从另一个石雕的骆驼口中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

    他们仔细地看着墙面上用砖雕展现的撒鲁尔人东迁的故事,回味着一个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历史。

    最后,他们来到了埋葬韩吉寿的线辣椒地里,深切地缅怀这位献身家乡和民族事业的大学校友。

    巩晓丽和马安娜摘了一串鲜红欲滴的线辣椒,用一根金丝线串起来,轻轻地挂在了韩吉寿的墓碑上。

    他们爬上了不远处一座锗红色的山坡,望着那远去的滚滚黄河和巍然屹立的崇山峻岭,还有那绿色田野中间挺拔的杨柳和飘浮着袅袅炊烟的村庄,欣赏着祖国美好的景色,享受着祖先们曾经渴望而为之奋斗多年的和平与安详。

    巩晓丽若有所思地说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一些朝代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招抚、安抚的政策,还有土司自治的制度,但是,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老百姓一样,生活在剥削、压迫、歧视和排斥之中,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

    ‘天下回回两条路,不卖凉粉就卖醋’充分展现了各族人民被迫远离政治、明哲保身、苟且偷生的真实情景。”

    马小平感慨万分地说道:“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政以后,中国的各族人民才真正地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真正体现了平等、公正、和睦和友善,是迄今为止最公平、最科学、最正确的政策,因此才会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

    牛木林接着说道:“一个民族一定要有理想,要有追求幸福的勇气;一个民族一定要有血性,要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斗志;一个民族一定要有生生不息、永远前行的动力;一个民族更一定要有勇气,要有团结其他民族、学习其他民族、包容和欣赏其他民族的宽广的胸怀。”

    纳森也深有感触地说道:“家族的香火,民族的血脉,犹如一条一脉相承的历史长河,源源不断,长流不息啊。”

    马安娜轻轻地哼起了一首花儿。

    渐渐地,她放开了嗓门,大声地唱了起来。悠扬的歌声在田野上、城镇里和山谷中回响着:

    “上去个高山望了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来容易,摘起来难,

    摘不到手里是惘然!

    花儿流传了千万年,

    唱红了河州的牡丹。

    花儿代代往下传,

    唱不完心中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