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船

    第二百四十七章:船 (第1/3页)

    甚至,有些大船所需要的龙骨,更是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用来阴干木材!

    “用房梁!”

    朱慈炯沉声道:“湖北光复,遗留满城无数,建筑所用的木梁,就算是稍微变形,只需要将屋顶瓦片朝上推一推就可以的了!

    现今造船乃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先用这些木梁应对,同时砍伐木材备用!”

    郧阳多山,山上树木茂盛,山上上百年的树木比比皆是,根本就不缺木材。

    唯一缺乏的就是时间。

    是以,朱慈炯决定先拆了房屋,用木梁应对了眼前的难关,等到后续木材阴干之后,就有了充足的木料使用了!

    王昌安坐下了,陛下的这个决定,虽然会浪费一些人力,但是不得不说,是眼下最好的办法!

    “三桅船的制造,可有难度?”

    既然说到了这个,朱慈炯索性询问一下,可有难题存在。

    “这个陛下放心就是!”

    王昌安笑了:“咱们大明素来就不缺能工巧匠,有了陛下的激励办法,小小的三桅船,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

    家里从事航运生意的王昌安,自然知道这三桅船是什么东西。

    这可是西洋称霸海上的利器啊!

    因为侧重的不同,使得西洋的三桅船,船只抗震能力大为提高,甚至能够在船舷上布置了十几门火炮。

    他已经试验过了,若是完全按照陛下给予的图纸,制造出来的三桅船,要比西洋船只更加厉害一些。

    ……

    三桅帆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西方在造船技术上落后于东方的历史。

    也使西方渐渐的在世界贸易中占到主要的地位,随后进行的“地理大发现”,都和这种帆船的出现,及航海新技术的使用密不可分。

    它的出现,使航海家和造船家,简直想不出她还有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

    历史上的这玩意,足足使用到1890年铁甲舰的时代,甚至三桅船还有铺设铁甲,成为铁甲三桅船。

    当然,这玩意还有一个缺陷的——水密舱。

    出现于华夏宋代的水密舱,在三桅船大规模使用的时代,并没有被西方重视。

    而朱慈炯却是知道这玩意的厉害之处。

    可以这么说,一艘水密舱设计合理的船只,足以成为海上不沉的传奇。

    历史上有一艘采取水密舱设计的船只,遭受了没有修复可能的轰击之后,还在海面上漂浮了三个月之久!

    当然,这样的情况很难复制,但是,当三桅船与华夏的水密舱设计相结合的时候,足够大明的三桅船领先全世界数百年时间了。

    王昌安可是让人测试过的,在汉水中,采取了水密舱制造的三桅船,足足承受了一百次红夷大炮的轰击,甚至,船舱已经数次被整个横穿,船只依旧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好几天时间。

    华夏造船史,有史记载最早确切可查的是春秋时期。

    吴国余皇是为当时华夏最大的船只。

    就算是小一些的大翼,折合后世也有近三十米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