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一章 锋芒

    第两百一十一章 锋芒 (第1/3页)

    “增用之法,无非节其流,开其源也。”

    “然,京中盐价已高达四十四文,解决此事,刻不容缓,如从外地征调,时效却是难以保证。”

    “故此,臣敢请陛下开仓,以赈盐价!”

    吕夷简口中的开仓赈济,自然不是指,将盐免费白送给京中百姓。

    他指的是将京中部分暂存的盐,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投入到市场中,以此来平息物价。

    搁在古时,这种制度也有一个专门的名字。

    平籴。

    平籴制度,最早可以追朔到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李哩创立了平籴制度,自那之后,魏国渐渐得以富强。

    而后,历代延续不绝。

    平籴之法的核心在于‘籴’之一字,籴字拆开便是入米,顾名思义,即是由官方主动收购米粮。

    当然,这里的收购是发生在谷贱之时,待到粮食价格恢复,或者粮价稍高之时,朝廷便粜米,即卖出米。

    太宗淳化三年,京师周边迎来了一次大丰收,谷贱伤农,鉴于物价太低,太宗终于想起了自古流传下来的平籴制度。

    然后方才设立了常平仓,岁歉收则减价粜米,以赈拼命,岁丰则平籴,用以仓储。

    太宗想起的晚,也是没办法的事。

    毕竟,宋太宗得国不正,之前都在忙着争权夺利,压根没想到平息物价的事。

    至于太祖时期,彼时,外患未除,部队常年交战不休,为了供应军需,太祖诏令各地置场,和籴之,以供军需。

    (ps:和籴和平籴,两者看似都是由官方统一收购,但内在意义却完全不同。

    和籴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筹措军粮,虽然有着平抑物价的作用,但这只是附带的。

    平籴,才是真正的调控手段)

    虽然平籴制度中没有‘盐’的存在,但调控物价的理念却是一致的。

    况且,京中储备的盐,并不少。

    毕竟,盐乃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在某种意义上,盐和茶,约等于钱。

    因为他们都是硬通货。

    而且,盐也是相对耐存储的物品之一。

    尽管不可能一次性放出所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