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东欧乱战

    第1200章:东欧乱战 (第2/3页)

败的事情,只能等自己扭转战局之后,才能将捷报送往莫斯科。

    但在开春之后,这种被动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反而有些愈加被动。

    阿玉奇汗、拉辛、额林沁罗卜藏、楚库尔乌巴什的人马已经从四个方向,在外围形成了包围圈。

    内层包围圈则是由八个旗的汉军来负责,同时提供炮火支援。

    多尔衮亲自在前线督战,各部自然不敢怠慢,皆是全力以赴。

    清军已经做好了长期围困察里津的打算,因为从这里向南便可威胁到阿玉奇汗的牧场了。

    若是不想放弃伏尔加河下游的广袤牧场,就必须先打掉察里津据点里的俄军,方可高枕无忧。

    牧场对从大清来说跟第聂伯河平原地区同样重要,这是战马的主要来源,万不放弃。

    控制平原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粮食,而控制草原牧场便可以获得战马。

    在不与蛮明的铁甲战车交锋的情况下,重骑兵仍然是作战时不可忽视的主力之一。

    这并非是主观臆断的想法,而是经历过实战检验的。

    在第聂伯河到顿河流域落脚之后,清军先后遭到了奥斯曼军队与波立军队的进攻。

    凭借强大的重骑兵部队的反击,清军才先后挫败了这两股敌人的入侵,站稳了立足点。

    消灭波立骑兵上万,被重创奥斯曼部队也达到两万有余,起到了震慑敌胆的作用。

    而波立与奥斯曼也处于战争状态,加上清军、俄国、瑞典、明帝国这四方,东欧地区已经变成了六国混战的局面。

    奥斯曼与瑞典都是明帝国的盟友,俄国与波立是同盟关系,清军自成一系,等于是三个军事团伙在互相较量。

    看上去没有盟友的清军最为孱弱,可实际上却是兵力最为雄厚的一方,实际可以投入的兵力超过六十万之巨!

    若是进行总动员的话,可能增至八十万!

    几乎等于俄国、奥斯曼、波立这三国在东欧投入的兵力之和!

    这三国也能进行总动员,但在不危急自身存亡的之前,不会这么做。

    俄国后来倒是做了,但为时已晚……

    在波立与奥斯曼先后被击败之后,清军等于上演了当年萨尔浒之役的一幕。

    经过多次试探,均遭到了惨败,奥斯曼便在意识到北方多出了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

    苏丹易卜拉欣一世觉得清军占据的地方实在没啥油水,便做出了妥协和让步。

    双方与德涅斯特河为界,划分势力范围。

    顺鸡在征求过群臣的意见后,便让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雅秦与奥斯曼使者签署了合约。

    若是可以通过妥协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少一个敌人,这是奥斯曼与大清均乐意看到的结果。

    签约之后,奥斯曼军队不会北进,面临俄国压力的清军自然也不会在继续南下。

    除了派遣一部分兵力沿德涅斯特河驻防,由博洛与岳乐指挥,兵力为三万。

    清军的主力则一分为三,西北方向由鳌拜和尼堪负责,兵力达到十万。

    对付东侧的俄军以多尔衮的两白旗为主,檬古诸部和拉辛的哥萨克为辅,兵力接近二十万。

    剩下的主力皆驻屯在第聂伯河以西的南布格河至顿河流域,先行参加春耕生产,以保证秋收时获得足够的粮食。

    耕地被顺鸡视为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在外敌对大清构不成致命威胁的前提下,就必须确保春耕的顺利进行。

    经过上一年的收获,这片黑土地已经证明确实如多尔衮所言,是片不可多得的沃土。

    不论是种下小麦、水稻,还是土豆、地瓜,均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成。

    只有在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大清的国力才能得到迅速恢复。

    多尔衮只是提了个建议,并不会监督耕作情况。

    真正的侧重点还是军事方面,尤其是消灭察里津的俄军。

    在坚守了一年之久后,奥布霍夫意识到自己与莫斯科的联系已经被敌军切断。

    城内粮食即将消耗完毕,如果不能尽快获得粮食,守军就只能向北突围。

    一月份是伏尔加河面封冻最为结实的时候,奥布霍夫便选择在这个时候突围。

    位于北侧的拉辛所部的哥萨克并未全力阻击,因为拼个两败俱伤对自己并无益处。

    奥布霍夫至少从包围圈里带走了三万人以上,算是一次很成功的突围了。

    然而多尔衮闻讯后,旋即下令清军主力对俄军进行追击。

    使得奥布霍夫身后顿时多出来十余万敌军,而且全都是骑兵。

    奥布霍夫先率部去了萨拉托夫,却发现该城已经被哥萨克一把火给烧掉了。

    迫不得已,只好转进沃罗涅日,该城在两天之后便被清军所包围。

    这让奥布霍夫感觉自己从一个包围圈跳进了另一个包围圈……

    但又不敢轻易向沙皇陛下求救,因为他还记得前阿斯特拉罕总督普罗佐罗夫斯基是怎么死的!

    与此同时,从北方又传来了另一群黄皮猴子已经兵临弗拉基米尔城下的消息。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沙皇陛下已经御驾亲征,去对付那群黄皮猴子了。

    可是奥布霍夫对此并不太乐观,他太了解黄皮猴子的战斗力了。

    哪怕己方有五倍的兵力优势,也未见得能够战胜掌握绝对火力优势的黄皮猴子。

    可以说,只要黄皮猴子的数量多于五万,那己方纵有二十五万大军,也不大可能战而胜之了。

    这话对别人是不敢轻易说出口的,但手下与黄皮猴子打过仗的哈巴罗夫与托尔布津等人都明白,情况已经很糟糕了。

    很明显,对方选择的进兵路线,最终目标就是莫斯科!

    沙皇陛下御驾亲征能够成功的话,那自然是天意使然。

    反之,大家就自求多福吧……

    奥布霍夫已经在思考从沃罗涅日突围之后,到底是去奥廖尔,还是去更远的布良斯克了。

    如果察里津守不住的话,那么沃罗涅日同样是守不住的。

    因为清军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游牧武装团伙,对方拥有大量的重炮。

    这便意味着其攻城能力远超那些卡尔梅克人,察里津能够坚守那么长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对方想要围城打援。

    敌人兵临沃罗涅日,还能继续这么玩么?

    万一没了耐心,提前炮击沃罗涅日,那该怎么办呢?

    在两周之后,清军的炮兵部队便抵达了沃罗涅日,同时开始炮击目标了。

    沃罗涅日不同于察里津,清军远距离追击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粮草。

    有一点奥布霍夫猜对了,那便是多尔衮已经不允许大军继续玩围城打援了。

    为了节省粮草,必须速战速决!

    故而等炮队一到,清军便开始炮击沃罗涅日了。

    不同于围困察里津,多尔衮下令在城外挖设壕沟,断绝守军的突围可能。

    必须一劳永逸地消灭这股俄军,不然往后必然成为一只挥之不去的巨大苍蝇。

    奥布霍夫见状便召集了主要将领来商议,众人商量的结果便是尽快突围,晚了就要被对方尽灭在城内了。

    的确可以继续坚守,可前提条件是必须能够坚守城头,连城防被炮弹轰得形同虚设,还如何坚守该城呢?

    尤其是奥布霍夫所部以骑兵为主,放弃战马,本身就是舍本逐末之举。

    在敌军尚未挖设完壕沟之前,突围便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经历了察里津被围的情况之后,奥布霍夫仅仅考虑了几个小时,便决定全军向北突围。

    他能活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跑得够快……

    只不过下一站是去图拉,而非奥廖尔或布良斯克。

    先到落脚点去打听一下弗拉基米尔那边的战况如何,然后再跟心腹商量接下来的打算。

    但这次俄军在突围时碰到了清军主力,而不是故意放水的哥萨克。

    多尔衮挖设壕沟也就是作为疑兵之计,看看对方能否上钩。

    没想到还真歪打正着了,让负责在北路阻击的多铎部获得了上万战果。

    多尔衮在北向安排了五万骑兵,东向安排了四万,南向只有一万,西向由于靠近顿河,只是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