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威名素著的关云长

    172、威名素著的关云长 (第3/3页)

是人丁兴旺,成为了江陵的第一望族。

    这一代的黄家家主名叫黄晔,也是如今江陵的长史,听说作唐失守之后,亦是坐立难安,过来找过郭永两次,全都吃了闭门羹,看门的士卒一概回答:「太守吩咐,非军事不见外客。」

    直到第三天,郭永总算打开了房门,出得室外。黄晔听说后,第一时间赶到郡府,一见郭永便上前拉住了他的手,「郭太守,你总算是露面了。」

    「是黄公啊。」郭永问道:「怎地如此急切?」

    「黄巾贼寇兵临城下,眼见还有援兵毕至,如何能不急切?」

    几日的心急火燎,黄晔唇边都是大大小小的燎泡:「太守闭门两日,不知可有所得?对如何退敌,是否已有成算?」

    虽然说起来也是武勋世家,但从汉宣帝时开始,黄氏便已弃武从文,加上南郡本就处与荆州腹心,向来少有战乱,即便身处乱世,黄晔这辈子也没见过多少烽烟,猛地突然就碰见个兵临城下,还是前身是黄巾贼寇的徐州军,他如何能不坐立难安、焦急不已?

    便如郭永在给襄阳送讯,其实黄晔也是如此,这两日来已连着往襄阳送去了三封急奏,只不过郭永送去的是军报,要求的是蔡瑁发兵,而黄晔呢,表明上看也是一些军报,但其实字里行间都是在委婉地请示刘琮和蔡瑁,可否允许他带着族人撤向襄阳?

    若黄晔的身份只是单纯的黄氏家主,或许刘琮和蔡瑁还有可能答应这样的要求,但他既然添为江陵长吏,临敌之时,襄阳那边岂能答应?

    便在昨天下午,刘琮的回文到来,内容很简短,这样写道:

    「黄公既为长吏,军政本即份内之事,当此之时,理应在前线巡防,且黄氏累世名望,地位显要,若是轻动的话,恐会令江陵人心分崩,士气溃散,琮虽与黄公缘悭一面,却久闻贤名,知公深明大义,并非畏战之人,之所以想回襄阳,所忧或因家室,不若这样,黄公可将族中妇幼送至襄阳,琮当妥善照料,如此黄公便可在前线专心御敌。」

    黄晔看完,好半天没说话,只是苦笑而已,这信一看便知不是刘琮的手笔,而是蔡瑁的意思。

    蔡瑁的意思是什么呢?

    大家都是荆州士族,冲着这份情面,我可以答应你,让你撤走一些女子小孩,来保证你家后续的香火,但是成年的男子却是不行!

    尤其是你这个家主,更是绝对不许离开江陵!

    既然如此,黄晔自然不会答应了,开玩笑,要是为黄家保留后续,自然不可能只撤人了,那送去襄阳岂不是送羊入虎口?所以一方面开始着手别的退路,一方面也就对前线的战事愈发关心了。

    听到黄晔询问,郭永淡淡看了他眼,笑了笑道:「数日苦思,略有所得,正欲召集百官商议。」

    「哦?」黄晔精神一振,「太守可否先与老夫说说?」

    「黄公可知,昨日夜半时分,信使送来了蔡军师的军文,军文之中,军师明确提出,若是黄忠部果真北上,咱们务必坚守城池,不可轻易出击,若逢战机不明,当去征询关将军的意见。」

    「关将军的意见?」

    黄晔闻言愣住了,「这是何意?是让那关羽来总督前线军事不成?」

    「想来应是如此,」郭永点了点头:「关羽乃当世名将,有

    万夫不当之勇,以其总督,应能克敌制胜。」

    这其实也是他在信里明确提到过的,毕竟郭永心里清楚,襄阳之前已派了不少兵马给了文聘,眼下若是再做抽调,反而会导致襄阳的防御不足,蔡瑁自然是不肯的。

    既然不可能有新的外援,那么郭永便想让蔡瑁亲自确认一下,突然出现的关羽和刘备军可信与否。

    若是可信,那也不用多说,他直接开门将这支友军迎入城中便是!

    有威名素著的关云长坐镇江陵,还怕区区黄巾贼寇不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