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好生活和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好生活和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第1/3页)

    明末时期的确犹如崇祯皇帝所描述的一样。

    八年的时间啊!

    如果是在大秦,怕是已经让百姓们不再为粮食而发愁了。

    可是大明呢?

    十几个州县的百姓,都还在吃树皮,又或者是每天领着一碗粥过日子。

    至于为什么。

    还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制度和风气都是如此。

    真正以身许国的正义之士有多少?

    可以说,几乎是没多少人的。

    地方上的豪族实在是太多了,机会只要是有集镇的地方,那必然就会有一个大姓。

    所为的大姓,也就是这个地方是被这个姓氏的家族所掌控。

    他们仅仅是掌控这个地方的土地,便慢慢地延伸出来整个集镇和族群。

    上到村正和县令,下到凡夫俗子,可能都是这个姓。

    所以这个地方,基本上就是家族的族长说了算。

    然后才是县令。

    毕竟,这个县令也可能是这个族的人,捐了钱,买了官职。

    这还是楚风告诉崇祯皇帝的。

    每一次的单独点化。

    楚风都会告诉崇祯皇帝关于大明原本的一些历史问题。

    而崇祯皇帝回去一个调查,发现的确是这么回事儿。

    为什么各地的赈灾进行的都不错,可是,还是有百姓造反,还是有百姓吃不到赈灾之粮。

    “太祖,这洪承畴和孙传庭等巡抚,视察地方之后,不知道杀了多少贪、官、污、吏,为多少百姓平冤昭雪。”

    “可是,那些贪、官、污、吏实在是太多了,我登基已经是十年了。”

    “这十年来,地方上都在卖官。”

    “屡禁不止!”

    崇祯皇帝那个气啊!

    自己都已经大开杀戒了,可是还是会有人顶风作案。

    因为他们考不上,回去就直接用钱疏通关系,在知州或者是其他官员的手中买官。

    美其名曰,这是在捐钱。

    地方上的官员,也都把这种好事情上报了崇祯皇帝,然后请求给这些个人一官半职。

    起初,崇祯皇帝是同意的。

    结果就造成各个地方都开始了买官卖官。

    等到楚风点化的时候,崇祯皇帝才幡然醒悟过来,这样的行为那就是在打科举考试的脸。

    如今,崇祯皇帝也让人开始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不再是以前的四书五经。

    而是问策、策论、民生等等问题和文章。

    并且安排了孙传庭为主考官。

    谁要是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胡作非为,迎接他的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以说。

    崇祯皇帝为了让大明富裕起来,为了摆脱现在的困境,已经杀疯了。

    除了洪承畴、孙承宗、袁崇焕、满桂、孙传庭、卢象升等这些个进入仙境之中的大臣以外。

    其他的人,或多或少,他都会怀疑。

    就连锦衣卫的指挥使骆养性和东厂的大都督曹化淳,他都会怀疑。

    对于他们手中的情报。

    他都会让对方再去调查一次,从而让他们两个人形成一个互相的监督。

    可是,就算是如此作为。

    如今的大明也仅仅是好转了一点儿。

    首先,北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