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旅途记事八十五:下课!起立!谢谢老师!

    399.旅途记事八十五:下课!起立!谢谢老师! (第1/3页)

    在确定大多数孩子们能够明白旋律独立于和声节奏节拍之外这一关键点后,李安接下来轻松许多。

    随后的一个小时里,他接着为孩子们带来旋律表现手法的第二种方法,以旋律走向为核心。

    不同于以中心音为核心的旋律表现手法,相比解读乐句中的某一个音,整体旋律走向对于孩子们更加形象。

    旋律的走向可能会是向前的,或是向后的,或是保持平行的,间断或是不间断的,它具有明确的谱面标记。

    只要拿起乐谱,就不可避免会看到这些具有明确导向的线谱图形。

    李安对旋律走向的见解是——无条件地去注意低音的处理。

    作为低旋律结构中最低的音,低音可以理解为运动员的双脚,对于运动员,力从地起,对于音乐,低音就是音乐动力的基石

    在这一环节的讲解过程中,李安用孩子们熟悉的车尔尼练习曲为例,当一个句子里出现两次向下的相同低音,他用了同样的强调演奏,对比于只强调一次,孩子们能清晰地听出两次都被强调的句子更加扎实,线条更具弹性和层次感。

    只用强调低音,旋律就像插上了翅膀?

    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这不是什么神奇魔法,李安随即抽了几个孩子上台亲自感受。

    尽管上台的孩子是因为举手被叫到,但是上台一开始都有点惴惴不安,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弹出什么具体效果。

    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等他们完成之后,台下的惊叹声给了他们最好的反馈。

    只是时间关系,李安后面还有内容要讲,没有办法让每个孩子都在这个环节上来体验。

    “等午饭结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你们的乐谱回来,咱们继续实战演练。”

    待到孩子们的欢呼声消退,李安继续下面的课程。

    低音在旋律表现中的用法远远不止强调一种,只是鉴于孩子们目前的阶段,李安后面在低音处理上并没有再讲太深,只提醒当一个句子里有连续低音出现的时候,就要用钟声式的触键来加以稳固整个句子的结构。

    “很多时候音乐的生命力就是从这里迸发出的。”

    讲完低音处理,李安说到了当旋律线较长的时候该如何面对。

    孩子们在处理长句子时总有一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这一点无论是在李安日常给四号钢琴教室的孩子上课时,还是在其他孩子的音乐会上的表演时,他都有发现。

    即便如刘子涵这种虽够不到优秀但也算是中等偏上的孩子也会出现这一问题。

    李安当然不认为这是X老板在教学中的忽略,孩子们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只不过借着课题他想再多唠叨几句。

    之前和老师们在一起讨论教学,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历。

    如果当一个长句子出现,它的速度还很快,认真的孩子会出现这一情况——要把每个音都弹得异常清楚。

    比如小北,小北在来学习小奏鸣曲的时候,恨不得把每一个音用放大镜照出来,而最后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样演奏出的旋律线条非但没有更加紧密,反而给人一种疏散的感觉。

    李安以最简单的音阶为例,他用同样的速度演奏了两遍同样的音阶。

    第一遍他力求让孩子们听清每一个音,第二遍他只强调了其中个别音。

    然后他让孩子们来判断哪条音阶听起来更快更清晰,孩子们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他强调旋律的线条更多的是一种听感上的连贯,不应被固定音形节奏以及完全扎实的物理声学表象所打断。

    “我们在练习长句子的时候,偶尔可以尝试着去对其做简化,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得能扎实地按照正确的节奏和指法演奏出这个句子。”

    李安的话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最后李安见到今天的重头戏,也就是前天早晨小车提到的当旋律上下行变化时,是不是应该做自然而然的做渐强或渐强。

    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人体机能的下意识反应。

    首先所有乐器都是借鉴声乐发展出来的,这点没有争议,也就说是器乐的发声具备声乐绝大多数的特点。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往往被忽略,嗓子虽作为声乐发声的直接器官,但更多地却是用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

    许多人认为高音需要更大的音量,低音需要更弱的音量。

    这源于人类的语言系统里会在扬起声调时不自觉地用更大的音量,比如强调观点时,为了引起他人注意时,而当用低沉的声音表达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用更弱的音量,比如道歉或是讲心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