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子学祭酒

    第四章 国子学祭酒 (第3/3页)

高恬淡,足可以比拟前贤

    (本章未完,请翻页)

    。臣愿与华司空一同担保,举荐管幼安为国子学祭酒。”

    曹丕见三公之中的两位重臣,竟然同时举荐同一个人,不免得被逗笑了,“既然两位爱卿,同时举荐这位隐士大儒,朕自然是要见见这位名人的。华爱卿。”

    “老臣在。”

    “那征召之时,就有你负责了。一定要亲在派车前往青州,将朕的这位国子学祭酒给朕安安稳稳的接过来。如若这位大儒在路上瘦了一两,朕可饶不了你啊。”

    华歆闻言顿感大惊,没想到平日里一直是严肃示人的皇帝陛下,竟然还有如此俏皮的一面。但他此时心中更多的反而是高兴,自己终于又能见到,这位同门的老友了。

    “请陛下放心,老臣定不辱使命。”

    ......

    黄初元年,公元235年,春,三月。

    随着一道道皇命诏书,从国都洛阳发出,络绎不绝的向各州传去。不日之后,各州郡包含洛阳和长安在内,同时开始大兴土木。

    “这新皇帝刚刚登基,就开始大兴土木?这安生日子才过几天啊?”

    “咳,你知道什么,咱们皇帝陛下建的这些殿宇,可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哦。”

    “那咱们陛下的建的这些宫殿,难道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或者作为游猎行宫享受用的?”

    “这你就不懂了吧?再说了皇帝陛下要是想要游猎,来咱们这贫瘠之地做什么?”

    “哦,难道说这其中还有其它故事,快说来听听。”

    “你没看见太守府张贴出来的告示啊。这些个殿宇啊,是朝廷特意下旨建造的郡县校馆。”

    “噢?郡县校宫是什么?”

    “通俗点来说,就是咱们的皇帝陛下啊,为了让天底下更多的人都能读的上书,特意建造的校馆。从今往后,每个县只要超过了五百户,都会有一个小的校馆,各乡都可以举荐乡里的俊杰入学。在洛阳和长安啊还有两个更大的校官,一个叫做‘太学’,另一个叫做‘国子学’。”

    “哎哟喂,这两个校馆的名字听起来就不一样。”

    “那可不,这太学啊乃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名字。这国子学啊,听说是当今丞相.钟繇公亲自起的名字哦。听说钟繇公还特意为两个校馆题了牌匾,做了碑文呢。而且听说他老人家啊,还兼任了太学祭酒呢。”

    “可是,那洛阳的什么太学和国子学,跟咱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咳,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陛下传旨各郡,以后每年各州郡的校馆,都可以举荐一定数量的学子入太学和国子学学习。要是再通过了太学和国子学的考试啊,就可以拜官郎中。甚至有一的学子,可以成为太子舍人,那可是从龙之臣,太子门生啊。”

    ......

    这是发生在黄初元年,一个郡县普通角落里的一幕,同样的一幕也在天下其余各州上演。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要来临,一个伟大的帝国就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