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争鸣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争鸣 (第1/3页)

    当皇帝.曹丕在朝廷中枢为自己的帝国,找寻和培养继世之臣的时候,帝国内部其余的一十三州,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遥远的北方草原和西域之地就不用说了,此时正在如火如荼的,为两大都护府的设立而辛劳呢。三年过去了,这两大都护府也多多少少已经看见成效了。

    北庭都护府所在地,瀚海双城的筑造,如今在朝廷政策的鼓励下,帝国北部各州的全力支持下,以及草原大漠当地各族胡人的帮助下,最多再有个一年半载便可以完工了。原先董昭在设计这两座大城的时候,计划是六年完工的,如今看来工期恐怕会提前不少哦。

    西域都护府就更好说了,本来就有着一定的基础,如今也不过是重新建立复通了。无非就是重新与西域各国建立起联系,跟他们通商,然后再让他们入朝进贡即可。只不过西域之地国土辽阔,而且又多是大漠,这些事情做起来就要耗时的多了。好在此次西进,帮助西域都护.邓艾一块儿做这事情的人也不少。

    自建安三十五年,天下四海归一以来,已经十年的光景了。虽说在这几年里,帝国中也曾出现过那么几场不安分的叛乱,但大多都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总体上帝国的国运是一直向上爬升的。

    无论是前朝的汉献帝.刘协时期,还是现如今的大魏世祖文皇帝.曹丕时期,朝廷总体上都在秉持着与百姓休养生息的大方针,天下初定,百姓盼望安定已久,自然不适合再大动干戈了。

    因此帝国境内,这几次以庲降都督.王平、辽东太守.公孙渊为首的叛乱,虽然刚开始都是声势浩大无比,可没过多久都是落了一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便是这个道理。

    而本朝皇帝.曹丕,在继位之后更是加大了与民修养生息的力度。建安年间的开荒、军屯、精兵、减税、薄徭役等政令,一律不改,甚至力度还更加大了几分。除此之外,皇帝下令鼓励百工生产,鼓励百姓多生子孙,并对这些有很大政策上的优惠。

    同时,朝廷在黄初元年,便下了兴学的诏令,这几年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和发展。一方面,确实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的。可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为了教化百姓,让他们懂的圣人的道理,这对于双方则是一个双赢。

    再后来,各州郡的国学馆和私立书院在帝国境内,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皇帝的兄弟,江陵王.曹植为了朝廷的这方政令,又是改良蔡侯纸,又是研制书籍印刷之术的,更深层次的推广了兴学程度。

    也是在那个时候,太中大夫.韩暨[ji].韩公至还在世,为了缓解兴学所带来的的文房四宝紧缺的市场压力。他与江陵王.曹植一起向朝廷联名上书,请求放开对商人自古以来的重税围困,鼓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