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火力不足

    第207章 火力不足 (第1/3页)

    “把大比武考核的情况给我看一下”

    “哦,对了,还有在训人员的整改编情况,以及阶段性考核的文件也给我看一下”

    ……

    刚刚成立的卫戍区新序列—卫三团的整改编工作已经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相关的干部培训工作也进行了快一个月。

    用卫戍区驻改办干部的话来说,那就是成果显著,高效有力。

    这跟卫三团的组建班底有关系,根据卫三团的任务属性,以及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选择城市保卫和攻坚经验丰富的八一六团,以及在安全执勤工作上做出优秀工作的治安大队合并,算得上是强强联合。

    同时,必须看到两个合并单位,以及合改编以后的卫三团管理干部素质,这是驻改办干部相当认同卫三团合改编工作完成度高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卫三团的团长到最次一级的班排长,三团的管理序列中大学学历占据的比例在整个卫戍区都是首屈一指的。

    其次就是高中毕业学历,以及初中毕业学历在整个队伍中的占比,以及在整个卫戍区的文化素质占比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高素质的团部管理人员搭配高素质的一线指挥和执行人员,让合改编工作进行的异乎寻常的顺利。

    尤其是在思想正治教育,以及大学习等方面,相比起那些只有小学文化,甚至只能达到识字标准的普通一线执行人员,合改编后的卫三团让驻改办的政教人员省去了很多麻烦。

    重要的是,原治安大队有着较为丰富和成熟的政教体系,尤其是在训人员的正治素质并不比原八一六团的执行人员差多少。

    原八一六团的人员筛选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期间也出现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场面,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

    将近三千人的队伍,直接砍下去一半,文化素质低的,战斗能力或者基本素质不达标的,甚至是培养潜力不够多的,都在淘汰序列中。

    原本是赵振华和王小琴在负责人员筛选工作的,两人是政委,有过合作经验。

    但是到最后,赵振华在同齐耀武沟通时,因为留谁不留谁争吵太多,最后李学武出面,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赵振华和王小琴把筛选工作对调,王小琴负责原八一六团的人员筛选工作,赵振华负责原治安大队在训人员的培训和阶段性考核工作。

    这个办法齐耀武和赵振华都接受了,毕竟指标就那么多,他们争吵也是毫无意义的,倒不如想想办法,怎么安置那些淘汰下来的老兵。

    王小琴埋怨过李学武净给她找麻烦,不过李学武自己也是第一副政委,主动接手了部分工作,倒是让王小琴心里舒坦了许多。

    一边要完成干部培训任务,一边要完成合改编的工作,李学武这一个月以来是真的辛苦。

    虽然说周末休息,可他算是看明白了,驻改办的干部订下的周日休息,完全就是给他们干正常工作用的,根本没时间回家。

    不用适应,第二周李学武他们就已经开始头疼过周末了。

    平日里还好些,无非就是听课、记笔记、写文章心得等等。

    要是到了周末,合改编阶段性的报告、武器装备的更新和配置方案、训练大纲的制定与革新、一线干部的任命和调整,这些都需要他来参与。

    轧钢厂的工作即便是转来了,李学武也没有时间看,最多看看工作简报。

    他知道轧钢厂这一个月以来发生了什么,他也清楚轧钢厂的人事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他并不像是轧钢厂那些人看到的无动于衷,甚至是有些冷漠。

    李学武对轧钢厂是有感情的,是有个人抱负的,从治安大队合改编命令下达以后,他就不止一次的跟轧钢厂的领导保证,他的工作和发展重心一定在轧钢厂。

    当然了,这一个月以来,他不管轧钢厂的事名义上有这边的培训和工作要忙,另一个就是他不想参与到李怀德的上位战之中。

    明明知道这种时候是残忍的,是阴暗的,是以毁灭一个秩序为前提来搭建一个秩序的过程,他不想这段经历成为自己未来的绊脚石。

    所以卫三团的成立,以及他在其中担当的职务,在未来考察他这一段工作经历时,必然会作为一个有力证据。

    局中人不会发现,在这么关键的时候,李学武,以及李学武所代表的那些关系网,会偃旗息鼓,以沉默的形式拒绝参与这场盛宴。

    即便是牺牲了很多利益,可依旧不见李学武这一系的人站出来表现或者表达什么。

    他们只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根本没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得到的李学武更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内了。

    什么都没得到,李学武并不可惜,这正是他和董文学定下的目标。

    董文学想到的是,他们已经得到很多了,这一次李怀德上位,势必会均衡利益,不会让董文学和李学武的势力过于庞大,以致于影响了他的管理。

    狡兔死,走狗烹,不能共富贵的道理自古有之。

    轧钢厂杨凤山已经确定没落了,厂办一系将会受到排挤,谠组一系在红旗社那边牵扯较多,也是工作的对象。

    接下来,唯有李怀德这一系,以及靠向他的那些干部才会接手轧钢厂的管理工作。

    并不意外的是,程开元很快适应了现在的轧钢厂管理体系和格局,毕竟对于他来说,外来户看谁都是坐地户。

    无论是谁当家,轧钢厂短时间内都不会轮到他做主,跟谁都是跟,所以并不在乎领头羊的更迭。

    其次,他是做生产管理的干部,无论是面对杨凤山,还是面对杨元松,他都只有执行和管理的权限,现在有了管委会的身份,他的未来是要更宽广的。

    其他人想的基本上差不多,上面模糊着,他们怕走错路,谁先走都无所谓,反正他们不想迈第一步。

    跟着先迈步的李怀德一起走,错了都是前面的顶着,他们也好调头。

    不过也有不愿意跟着李怀德一起走的,比如聂成林。

    在这一个月以来,聂成林多次就生产和服务关系在会议上发表较为尖锐的意见。

    其目的也是在为杨凤山活动更大、更多的转圜空间。

    但他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薄的,景玉农都沉默了,谁跟他一起为杨凤山站台?

    杨元松现在颇有一种自食恶果的悔恨,如果不是他坚持平衡政策,李怀德也不会有今天,杨凤山也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轧钢厂出现这么多的变故和问题,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一个管理无能,一个目光短浅,一个手段低微,就能判定他在未来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来了。

    李学武并不着急回轧钢厂,更不想过早的去面对春风得意的李怀德。

    两人之间没有矛盾,更没有明确的利益纷争,没必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威胁,或者说影响了他现在的心情。

    热闹都是他们的,李学武只觉得闹的不够。

    今天虽然是周日,可李学武还在工作,沙器之也自觉的加了个班。

    本来他是不用来的,毕竟是轧钢厂的人,这边跟以往也不一样了,卫三团是专门给李学武配备了办事员的。

    但是,沙器之不想同李学武疏远了,更不想像上一次去边疆那样,脱离了李学武的工作节奏。

    两个人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全赖于他为李学武服务的时间长,经手的工作多,一旦分开时间长了,这种默契自然就消散了。

    秘书和领导的关系就像是在搞对象,距离不会产生美,只会产生移情别恋。

    所以沙器之经常来这边帮李学武整理材料,准备文件,或者是带着轧钢厂的工作过来汇报情况。

    卫三团给李学武配的这个办事员叫高光,年轻,才二十岁,高中文化,是团里比较有文字能力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李学武命犯天狼星,身边人的名字也带着杀气。

    沙(杀)器(弃)之,高(搞)光……

    本来高光以为给第一副政委、副团长当办事员,主要任务应该是要写材料的。

    尤其是领导正在参加培训,那学习心得和文章都应该是自己的活儿。

    可很意外的是,李学武并没有用他写这些东西,更没有用跟来的这个沙秘书,全是他自己在写。

    当然了,领导年轻,学问高,写这些东西不费劲是真的,可费时间啊。

    他搞不懂领导为啥不用他,沙器之却是明白的。

    他跟李学武这么长时间,李学武可没用过他写材料,代笔都没有过。

    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领导谨慎的性格,不喜欢假手于人,怕他们在文字里带着个人意见。

    或者说领导比较骄傲,看不上他们的文字水平,当然了,这也是事实。

    其实最真实的原因是,李学武跟写材料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有精力,也有信心在宝贵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

    再有,写材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干部可不能放松学习,更不能放松自己。

    有的干部随着职务越来越高、岗位越来越重要、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非但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谠性修养,反而认为材料有人写、工作有人干、生活有人管,便将学习彻底抛诸脑后。

    就李学武所知,俱乐部里就有不少人在到了他这个级别以后,从来没有完整的仔细阅读过一本书。

    这是很危险的行为,李学武认为自己所在的这个行业是高危行业,诱惑太多,危险太多,群众里面有坏人。

    沙器之不是没提出过要给李学武帮忙,他本身就是做秘书工作的,给领导写材料都是应该的,本职工作嘛。

    但李学武跟他说过:现在他是领导了,有了秘书,如果什么都交给秘书办,那他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会变差。

    惰性就是这么慢慢养成的,有人替他学习,有人替他干活,他的学习压力是小了,吃喝玩乐都有时间了。

    可这么做,在主观意识上就会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在正治上与组织离心离德,在思想上与组织格格不入,没有了敬畏之心,犯错误就是迟早的事。

    李学武经历过太多这种教训了,见识过太多的这种人生了,更学习过无数的忏悔录,他的脑子永远清醒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