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章 若朕算的不差,顾彦朗时日无多(大章)

    140章 若朕算的不差,顾彦朗时日无多(大章) (第1/3页)

    杨复恭的领军名声,也有杨复光的光环加成。

    在这个时代,人们都相信将门无犬子、兄弟齐上阵的……

    想当年黄巢破潼关、入关中时,草贼气势正盛,许多大唐藩镇都已改换大齐名号,接受了黄巢的委任,此时杨复光不过一小小忠武镇监军,却能「说服」忠武节度使将兵权交与他,由他领着忠武军率先杀回关中。

    随后杨复光改这支军队为「忠武八都」,直接掌控了这支军队。

    再随后,杨复光纵横捭阖,联合各藩镇军围剿黄巢,像如今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们,如李克用、朱全忠、王重盈、李思恭、李茂贞、王建等,当年都是听杨复光指挥,在杨复光的号令下奔走。

    杨复光有这般能耐,他的兄长杨复恭还能差到哪里去?

    除非那王建真有通天的本领。

    想到这里,不少人开始同情韦昭度的遭遇,看来非是韦昭度无能,实是王建太过彪悍。关于韦氏子弟在王建帐下效力的传言也再次传开,去往韦府拜见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延英殿内。

    也因为神策军兵败之事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主张向剑南增兵,有人坚持认为不可。

    李晔没有下任何决断。

    单凭一个兵败的消息,还不足以下决断,得等更多消息传回京城,了解了此次兵败的前因后果后,才能有针对的采取措施。

    又四日后,张绾回京。

    李晔立即召见。

    「都是那女干贼顾彦朗,表面上奉承国老,赢得了国老的信任,背地里却派兵偷袭鹿头关,截了我们的后路,才致使神策军败走金堂……」

    张绾永不会忘记那日绵水岸大军败逃的惨状,人马互相践踏,哀嚎声直上云霄,江面浮尸堆叠,地上流血漂橹……杨复恭又急又恼,几度欲拔刀自刎……

    原来。

    杨复恭自占领鹿头关后,见成都府里的田令孜只一味拖延,不可信,又想起自己离京时曾许下半年平复西川的誓言,毅然决定兵出鹿头关。

    鹿头关属东川界内,当初神策大军至,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不敢轻试兵锋,遣使来求和,愿意主动让出鹿头关和通往成都平原的道路。

    此时神策军又要出鹿头关,杨复恭担心身后有变,也对顾彦朗许以***厚禄,以买其忠心。顾彦朗则表现得极为恭顺,并主动将东川军全部调回梓州边境,以示绝无二心。

    杨复恭于是放心领神策大军出关,只留下两千人驻守鹿头关。

    神策军出鹿头关后,沿绵水直下,刚入金堂境内,便探得王建的主力正囤聚铜官山至绵水一线,欲凭此地利与神策军决战。

    杨复恭早有防备,令神策军在金堂北扎下营来,准备一战定胜负。

    其实,自神策军开赴剑南后,王建便一直与杨复恭书信往来,劝告后者不要涉足西川;而等神策军占据鹿头关后,王建的书信里便已不是劝告,而是警告:一旦神策军敢出鹿头关,祸乱西川百姓,他将集西川之力前来讨伐。

    杨复恭只觉得可笑之极、荒唐之极。

    贼王八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扯虎皮拉大旗,狗屁的之力!据他所知,王建实际能调动的不过邛、眉、蜀、雅区区几州人马罢了。

    而且原西川节度使是陈敬瑄,现任的西川节度使是杨守亮,什么时候轮到他贼王八来做西川的话事人了,谁封的……

    双方于金堂南北对峙。

    互相试探了十来日后,见对方多为守势,少有主动进攻的举动,杨复恭断定王建兵力不足,便亲领神策军主力沿绵水推进。

    并于九月二十一日与王建主力遭遇。

    随即展开了第一次决战。

    大战一天一夜后,神策军小胜,王建部主力全部缩回至铜官山一带。

    杨复恭大喜,正要领军继续决战,却从后方传来消息,顾彦朗派兵偷袭了鹿头关,并阻断了神策军的后路。

    此危急时刻,杨复恭沉着应变,做出了一个主将应有的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