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章 三百万石稻谷收成

    257章 三百万石稻谷收成 (第1/3页)

    首先是用来抽样的田地及收成,能否代表整个关中的平均田地产出。

    李晔随便派锦卫下去打听一下,便获知,户部实际只取了三块田地做样本,且这三块田地分别来自万年、长安和泾阳三县,全是京师周边最富庶之地。很明显,户部官员并不是想统计出更准确的数据,而是想多给自己这个天子报喜。

    其次,各县报上的水田数,是否属实。

    每到岁末,便也是考核各司各地官员政绩的时候,俗称「大考」,考核结果共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可简单分为上、中、下三等。若得上等,便具备了被提拔的资格;若得中等,可留任或调动;若只得下等,轻则降职罚薪,重则直接罢免。

    李晔亲自参与了考核标准的制定,他摒弃了原有的「四善」「二十七罪」那一套,一切以实绩为准,并着重点出农桑、乡练、赋税三条,以为首要考核点,随后吏部按天子的要求制定了全新的考核标准。

    当时李晔便有预感,自己这种重成绩、轻德行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下面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虚报政绩。这几乎是必然的,不可避免。

    可什么叫德行,又如何量化,如何评价?且不说德行二字,一直都是垄断话语权的门阀大族手里的最有力工具……如今这个惶惶乱世,容不得掺杂太多虚无的东西。遥想东汉末年,曹操践行「唯才是举」,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李晔只能再在监督上发力,提前与刘崇望及考功郎中韦次之有过交待,需对地方报来的结果严加甄别,若最终考核失据,吏部考功官员将一并受罚、且加重处罚。

    先前就已有地方官员虚报户口,并被吏部查核出来。

    而此次报上的田亩数,自然也难免有大量水分……

    将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后,再来看这三百万石的稻谷收成,怕是水分更多。

    其中具体有多少水分,李晔估不出来。

    凭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