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微妙的师徒

    第三百六十四章 微妙的师徒 (第2/3页)

将通红的双眼挤了一下,才继续道:

    「为师知你孝心可嘉,但此举不可取!」

    说及此,他微微顿了顿。

    终究还是没忍住,掉了两滴老泪?

    他忙偏过头斩去泪珠,还有些动情道:

    「为师已经老迈,你却还年轻,即使我有个好歹,你好好奉养孝敬你师娘,那就是对我最好的交代了!」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况且李纨嫁到贾府那样的人家,他更没什么好担心的。

    只有李孟氏和他相守一辈子,如今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老伴儿。

    这个弟子的孝心早就有目共睹,更是经历了战乱的考验。

    即使他现在死了也,于九泉之下也能安心了。

    可若是因为他这把老骨头,把冯一博搭上。

    那对他来说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若是师娘有危险,弟子也是一样,恩师也不必纠结此事。」

    冯一博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很少反驳李守中,这次却接连否定对方,还坚定的道:

    「二老在我心中,就和父母一样,若陷入危急,我绝不会袖手旁观!」

    他这话发自真心,也是这么做的。

    冯一博父母走得早,幸而入了李守中的门墙。

    这位恩师不仅仅教他学问,还给他定了亲。

    不然,哪有兼祧两门的好事?

    教他学问,或者教他做人。

    这是老师该做的。

    但给他定亲,为他终身大事操心。

    这其实就是当子侄一样看待。

    况且,李家也是大族,在都中又不是买不起房子。

    老两口肯让冯一博养老,也是将他当儿子一样看待了。

    这就是两边的默契。

    一个事师如父,一个尽怙恃之责。

    李守中闻言,心中一时五味杂陈。

    甚至后悔李纨嫁得早了,不然再等几年嫁给冯一博该有多好?

    他的老泪就快忍不住了,忙转身眨眨眼,又匆匆抹了一把。

    等他转回书桉之后,不敢再继续探讨这个话题,便随口道:

    「次辅的事,是你和太后说的吧?」

    话题转折的有些生硬,冯一博心中难免好笑。

    但他还是点点头,回道:

    「确实提了一嘴,没想到她真的做了。」

    李守中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点头道:

    「看得出,太后对你十分信任。」

    不只是这事。

    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一系列事,都能看出元春对冯一博的青睐。

    不过他也没多想,只是随口转移话题罢了。

    「毕竟我救过她两次了。」

    冯一博则有些心虚,又解释道:

    「她这次经历了逆首的背叛和刺杀,受了不小的惊吓,所以对我这个救命恩人感激多些,也是人之常情。」

    这些不用他说,李守中也能猜到。

    因此,李守中闻言只点点头,没再纠结这事。

    师徒俩一时无言。

    半晌,李守中才忽地问道:

    「一博,朝堂中不少有都有自我标榜,或是以为榜样之人。」

    说到此处,他有些好奇的看着冯一博,道:

    「我似乎从未听你自己提及过。」

    说起来,大魏还真有这股风气。

    景顺帝想学李世民,朝中不少人私下就都以二十四功臣自居。

    比如王子腾,就说过自己是李靖。

    也就只有李守中一心想学范仲淹,还有忠顺亲王自己说是赵光义……

    至于冯一博,在外倒也不是没有。

    还和这俩人都是一个朝代的。

    那就是稼轩先生,辛弃疾。

    但李守中知道,这是江南士子为他取的。

    冯一博从来都没有以此自居过。

    正因如此,他今天才会有此一问。

    他问的,不是冯一博在外人看来是谁。

    而是在问冯一博自己想做谁。

    当初冯一博请他出山,还用范仲淹来点醒他的初心。

    如今经过这样的事,无形之中,师徒俩的关系更近一层。

    李守中就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知道冯一博现在的志向。

    可惜的是,冯一博从未认真想过这个问题,闻言就一时有些沉默。

    自己要效访哪位古人?

    稼轩先生的家国大义,他自认不配碰瓷。

    那他到底想做谁?

    始皇帝仲父的吕不韦?

    除了没当上宰相,好像已经达到了大半。

    但这个可不兴说啊!

    总不能说,自己不仅和太后有一腿,皇帝还可能是他的儿子吧?

    即使面对的,是绝对可以信任的恩师李守中。

    他也没法说自己是吕不韦啊!

    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

    将来也不是不能尝试,但也不太适合对人说。

    不过,倒也不是不能说。

    冯一博沉吟片刻,便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