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新风潜入夜,改革润无声

    第三百七十四章 新风潜入夜,改革润无声 (第2/3页)

下不去手。

    别看太后不让贾家出仕,谁不知道这是保护贾家的手段?

    现在好了,我们不对付贾家,贾家自己出事了。

    要么你轻拿轻放,对大家都好。

    要么就同归于尽吧!

    只要你下得去手,大伙也认了。

    但若一碗水端不平,那肯定说不过去!

    其实,这事元春也很为难。

    牵扯到荣府,她很想回护一下。

    但事情实在太大,又涉及刺杀景顺帝的马匪。

    即使是她,也不敢擅专。

    对贾赦贾琏这对父子恨铁不成钢的同时,她就给冯一博去信询问。

    可惜的是,得到的回复只有四个字。

    秉公处理。

    这是元春第一次,不想听从冯一博的建议。

    于是她又不死心的和阁老们商量。

    结果,得出的意见却都大同小异。

    无论是陈勤之,还是李守中,都认为此事涉及先皇之死,绝不能不闻不问。

    元春无法,只能硬着头皮在朝会上商议。

    其实她不知道的是,这件事她绝对问错了人。

    因为这件事,本就是冯一博和陈勤之商议好的。

    冯一博说要改革,可不是说着玩的。

    改革第一步,向来是整顿吏治。

    王安石就是没整顿吏治,最终栽在用人上面了。

    那为什么整顿吏治,单纯为了风气吗?

    肯定有这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启用自己人。

    上次说了,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

    冯一博认为是四个字:利益一致。

    利益从何而来?

    总不能凭空生出来吧?

    自然还是要先打倒一批人,再扶持一批自己人了。

    有了利益之后,才能劲儿往一处使。

    有了利益之后,才能进行重新分配。

    对于如今的大魏来说,平民百姓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

    而这些勋亲贵戚占据的资源,就成为最好的目标。

    不过,冯一博当然不会傻乎乎的,用改革的名义去整顿吏治,剥夺别人的利益。

    那样做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引起巨大的反弹。

    到时候的结果就是,入目皆敌。

    所以他想到的,就是光明正大的,借大义去打倒一批人。

    只要让这些人将职位让出来,将利益吐出来。

    用不用改革的名义,其实就没那么重要了。

    山东的事,冯一博从来就没想放过。

    还是那句话,发国难财的都该死!

    而正是这件事,成了他整顿吏治的突破点。

    不用先喊什么口号,等别人知道他在改革的时候,已经改完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春雨一样,让大魏不知不觉就完成改革。

    这就是冯一博对改革的一个构想。

    他当时和陈勤之的密谈之后,一老一少就达成了共识。

    陈勤之成为内阁首辅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山东的事。

    山东因为忠顺亲王的牵连,整个官场几乎连根拔起。

    当时暂时由周边卫所接管。

    一边剿匪,一边执行军管。

    陈勤之正好借此机会,委派了不少亲信去山东任职。

    这些人到了山东之后,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借清丈土地,安置百姓之名,紧锣密鼓的调查侵占河道和民田之事。

    至此,改革的第一步已经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而此时牵连其中的百官,却还都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好今日朝会,赶上太皇太后薨了。

    一应有职的,不管实职还是虚职全都在朝。

    此时,丹陛之前已经跪了近五十人。

    其中最多的就是开国一脉的王侯伯子男,将军驸马等家。

    其次,就是新贵一脉的将军、都尉、总兵、卫指挥等。

    最少的,则是新党中人。

    看着跪倒的众人,尤其是贾赦和贾琏。

    元春一时无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好半晌,她才道:

    “可是大魏高官厚禄,养不活诸位?”

    “可是乡里良田不足,容不下诸位?”

    “可是先帝恩赏太薄,对不住诸位?”

    一连三问,让这些人都满脸的羞愧。

    尤其是贾赦,此时无比后悔没听冯一博。

    冯一博敲打贾琏之后,贾琏就把这事和贾赦说了。

    但贾赦自认不过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