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忽悠,接着忽悠

    第三百八十五章 忽悠,接着忽悠 (第1/3页)

    一两银子换多少铜钱,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银子在大魏是一般等价物,却不是法定货币。

    所以,银价是和商品一样,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道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的。

    相比之下,纸币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即使银行开到海外,还有汇率等问题的存在。

    这些都不是这个时代,至少不是现在能够简单解决的。

    陈勤之闻言,不由皱眉道:

    “大魏把握不住,东海郡能?”

    在他看来,以大魏的实力若是都做不到,其他国家和地方就更不可能了。

    这倒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从朝贡贸易中,海外诸国的反馈里,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自信。

    在他的认知里,大魏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没有之一。

    “东海郡在海上有足够的实力,又背靠大魏,有足够的威慑,同时又频繁和海外各国接触,这种种原因之下,我才想让东海郡先试试水。”

    冯一博不否认大魏的实力,也不会把东海郡放在大魏的对立面。

    当然,东海郡背靠大魏建立货币体系也是事实。

    说到此处,他还笑着道:

    “如果将来这事做成了,大魏再将铸币权收回,接收完整的货币体系,坐享其成就好了。”

    这话就有些画饼的意思了。

    只要东海郡还是自治,又不断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

    对于未来的大魏来说,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顺利加入这个货币体系,而不是贸然接收。

    但这些都是未来的事,现在冯一博也没必要点破。

    陈勤之听了,不由陷入沉思。

    对于财政,他可能不懂!

    但对于人心和政治,他可不是菜鸟。

    半晌之后,他便轻叹道:

    “就怕真成了,想收回也没那么容易。”

    历朝历代,一方诸侯做大之后,就没有善了的。

    要么脱离掌控,自立为王。

    要么被中央王朝解决,彻底削藩。

    东海郡说到底还是羁縻郡,本就和大魏若即若离。

    若是没有牵制,等东海郡做大做强,那脱离大魏也是早晚的事。

    陈勤之更是知道,景顺帝本就有慢慢收回东海郡的计划。

    可惜的是,这件事景顺帝没来得及完善和推进,人就没了。

    人亡政息之下,暂时被搁置在那了。

    听到这样的担忧,冯一博丝毫不慌,继续忽悠道:

    “其实就算收不回也没关系,我之前说过,东海郡的金银币是建立在大魏铜钱的基础上,面值都是以大魏铜钱为标准,也就是说,东海郡铸造的金银币与大魏有直接的联系。”

    当初冯一博选择铸造大魏铜钱,除了私自铸造会给人口舌之外,就是因为考虑到两边的货币的通用,方便汇率转换。

    说到这里,冯一博故意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才道:

    “以大魏的财政体量,很容易就能将东海郡的成果化为己用。”

    这话虽然是在画饼,却也不无几分道理。

    东海郡的优势就是海上实力,和东西方国际贸易的窗口。

    这个东方,最主要的就是大魏市场。

    只是,他不会说的是,东海郡还在攀科技。

    这边安抚了陈勤之,冯一博就回了侯府。

    用了晚饭,就晃悠到李守中的院里。

    先陪李孟氏说了会儿话,便来到李守中的书房。

    李守中似乎早就在等他,才一行了礼,便问道:

    “一博,那件事情上,你是故意的吧?”

    他没说哪件事,但两人彼此自然都心照不宣。

    不过,冯一博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笑着道:

    “恩师为何这么问呢?”

    李守中闻言轻叹一声,才道:

    “我知道你于财政之事十分重视,当初你上的那一道关于超发纸币的危害,和准备金的奏疏,为师就知道你对财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话绝对算是对冯一博的认可了。

    但结合第一个问题,却又包含了李守中对于此事的担忧。

    他信任徒弟,却不知道徒弟的真实目的。

    这让李守中难免心中有些忧虑,担忧徒弟的谋划会不会过于跳脱。

    就如他每次解决问题的方式那样,总是出人意料。

    冯一博一听,一边恍然点头,一边又自嘲的道:

    “也就是恩师还记得这件事,如今朝中怕是没人记得了。”

    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