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忽悠,接着忽悠

    第三百八十五章 忽悠,接着忽悠 (第2/3页)

守中闻言却摇了摇头,笑着道:

    “也不见得,赵舜君应该也记得,不然他今天不会支持你。”

    冯一博一听赵舜君的名字,微微不屑的道:

    “从新钞的事上就能看出他的性子,今天不出意外,应该也是急于求成罢了。”

    超发纸币的人,必然急功近利。

    赵舜君虽然对于财政有两把刷子,但在冯一博心中却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李守中心中一动,顺着话茬便问道:

    “那你觉得,这一次他是对还是错?”

    朝会上,他虽然支持了赵舜君。

    但更多的,其实是对徒弟的信任。

    听到恩师的问题,冯一博倒是没什么遮掩,坦然道:

    “一半一半吧。”

    “哦?”

    见李守中满脸疑惑,冯一博就笑着将刚刚对陈勤之的那套说辞又搬出来讲了一遍。

    “这事要从东海郡的地理位置说起……如此形成信誉极高,通行各国的国际货币……最后,大魏再化为己用……”

    李守中听完沉吟半晌,才皱眉道:

    “若真如你所言,只要把握住机会,这件事就是一件好事,为何你又说一半一半呢?”

    按照冯一博的描述,大魏简直占了大便宜!

    就好像东海郡再怎么折腾,最后也不过是给大魏做嫁衣裳。

    李守中和陈勤之一样,对大魏的实力有些盲目自信。

    所以听着这些理想化的描述,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对于李守中这位恩师,冯一博虽然一样不能能完全如实相告,却也准备多说一些。

    “除了未来不可预测的情况之外,还因为赵舜君想要铸币。”

    听到冯一博将“不好”两个字,关联在赵舜君的身上。

    李守中微微皱眉,随即恍然道:

    “和新钞一样,你不看好?”

    新钞虽然没有彻底崩塌,但也大半如冯一博预测的那样。

    若非有了倭国的这笔议和赔款,恐怕早就已经沦为废纸。

    这笔议和赔款,就是不可预测的情况。

    不过,这也是冯一博间接挽救了新钞。

    所以,李守中对冯一博关于金融的的预测还是有些信心的。

    “一样,但又不一样。”

    冯一博笑了笑,这次没有再卖关子,直接解释道:

    “一样的是,大魏又多了一种消耗信用的货币,有了新钞的前车之鉴,这次民间能不能认都不好说。”

    金银币都不是足斤足两的货币,也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

    东海郡做了防伪,又开放兑换铜钱。

    这才让黑龙币在一定范围内流通起来。

    而大魏若是铸造金银币,不说信用不信用,就防伪这一块就没法解决。

    以前私铸铜币的不在少数,以后……

    “不一样的则是,这一次好歹不用准备金,但以大魏的水平,想必民间模彷者不在少数,这会进一步消耗朝廷的信誉。”

    听到这些专属名词,李守中就戴上了痛苦面具。

    经史子集他都有所涉猎,唯独对冯一博搞的这些东西听着头大。

    最后,他抿了抿嘴,只道:

    “按你这么说,岂非坏事更多一些?”

    听到恩师的灵魂发问,冯一博笑道:

    “不是还有东海郡吗?”

    “你对东海郡这么有信心?”

    李守中闻言,微微皱眉。

    当即,他决定给徒弟复习一下功课。

    “为师记得早前就教过你,求人不如求己,不要轻易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如果是自己呢?

    冯一博心中暗笑,面上不漏声色的应道:

    “恩师放心,此事我省得的。”

    李守中如何能放心得下?

    他沉吟一下,就继续叮嘱道:

    “我知道东海郡王和你相交莫逆,但他毕竟也算外藩,你还是要留些心思,免得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冯府库房里堆满了海外的东西,一年四季还都有各类瓜果特产供应。

    外人都以为这是冯家在海外的生意所致。

    可李守中知道,又些东西可不是花钱就能达成的。

    海外稀罕物不间断的往府里送,李守中自然想到了东海郡王的头上。

    冯一博谁的东西都不收,但对东海郡的东西却从来不拒绝。

    这让李守中心中就隐约有些不安。

    “恩师放心,谁利用谁还不一定呢!”

    冯一博明白李守中的担忧,便决定再稍微透漏一点,就笑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