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太平寄白莲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太平寄白莲 (第1/3页)

    包元乾自东华门而入,直往文渊阁去。

    他已来三回,本已不需要萧仪领路,不过萧仪还是“热心肠”地将他领到文渊阁,这才满脸堆笑的告退。

    这文渊阁他上回来过,如今除了一座高高的阁楼大殿,两侧各有一座突兀且较小的偏殿,无数的小吏太监正捧着满怀地书卷往来于三座楼宇间,忙碌异常。

    森严的御林军值守两侧,目光注视着来往人员,生怕有人从中作梗。

    只是他上回来时这文渊阁两侧还空空如也,这才过了多少时日,竟然蓦地撑起了两座殿宇。他看在心头,不由感叹这朱棣做事当真是雷厉风行,不惜民力。

    “唉哟,包大人,久仰久仰。”

    包元乾刚迈步上阶,只见迎面而来一个公服文官,乌纱两端各一条细长的长翅,其人玉树临风,煞美姿仪。

    包元乾本想还礼,却不知来人姓甚名谁。

    只听那人款款施礼道:“我名解缙,字大绅,号春雨。也是这文渊阁大学士之一,是圣上钦点编纂大典的主持,与包大人日后便是同僚了。”

    包元乾恍然于心,作揖道:“解大人怎知我名?”

    解缙翩翩道:“这严治国子监,扬威会同馆的包大人,如今在这应天府谁人不知?包大人身形龙精虎猛,器宇轩昂。放眼四方,也只能是你了。”

    包元乾被他一串奉承马屁拍地措手不及,只能道:“解大人,我本只是武人全赖圣上错爱,忝为大学士一职,实在是有愧于心。这编书攥典之学问,还得指望日后解大人提携一二。”

    解缙好名,包元乾从他方才的自报家门便察觉出来。又是字又是号的,既是大学士又特地言明他自己是编纂大典的主持,名头长的让人头疼。

    包元乾知这样的人,犹爱出风头,喜大包大揽。自己本就对编纂大典不感兴趣,本是挂名便示弱让解缙提携一二,表示无意与之争功。解缙受用自然也不会为难自己,两人互不打扰各自忙碌,如此一来反倒能掩人耳目地寻自己的东西。

    解缙听罢果然眼神一闪,欢颜道:“哪里哪里,包大人后来居上,想必来日入阁也不过是咫尺。请,我与你介绍一番这编纂事宜,好让包大人熟知熟知。”

    他引着包元乾而上,对着包元乾便是如萧仪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包元乾听地一愣一愣,心头怪叫这些文人都这般能说的吗?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儿,他们能拆成三句之乎者也。

    在解缙的介绍下,他才弄懂了两侧殿宇的作用。

    原来文渊阁藏书甚多,已无多余之地编纂。朱棣大手一挥,集全国工匠之力只十余日不到便修成了两座辅殿。

    一座修文殿,乃是将文渊阁藏书誊出置于修文殿编纂收录。一座观文殿,乃是修文殿编纂完毕无误后送入观文殿中查阅核验。

    若遇缺漏散轶,还得置于修文殿中闲置,在征集天下藏书之家书籍后,再一一核对补齐送入观文殿。

    包元乾看着这些进进出出,人潮涌涌的刀笔小吏,一个个严谨且颇有干劲。

    想必他们旁日都没机会入宫一见,如今借着编纂大典却能出入无阻。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一大殊荣,这做起事来是有多少力出多少力。

    只是如今大明立国三十余载,经历了北伐元朝,靖难之战两场动乱。原本前元所藏的古籍散轶颇多,又遭靖难后恰逢皇宫大火,这文渊阁也算是饱经磨难。

    如今虽然存书仍是浩如烟海,但是细细查验起来已然十去四五,缺损颇多。 @

    这也是如今编纂大典最大的难处,他们唯有向民间藏书富户有偿征集书册,查漏补缺。

    言语间这解缙还带他与正在编纂的胡广、黄淮二人碰了碰面,这人都是正五品的东阁大学士,算是解缙的左膀右臂,两人都是书生意气,皓首穷经般也。

    没与他多说两句,便沉浸于攥典修文之中。

    包元乾听着编纂书籍的窘况,知道若是光凭宫中藏书是绝难满足朱棣的要求,只是这征集天下之书,绝非一日之功,他蓦地想到了罗家。@·无错首发~~

    这罗家乃是江南藏书巨户,收罗了不少前元书册,不知他们会不会也参与其中?

    解缙回身见包元乾沉思,便笑道:“包大人,这些便是编纂大典的些许事宜。你看,你是欲负责哪一处?”

    包元乾回过神来,作揖道:“解大人高才,我只是粗人不懂得什么经史子集。不过我自小习的一二蒙文,若是有蒙文卷册不解,倒是可以置于我一览。”

    他早便忖度好了,这羊皮图乃是蒙文残片,就算在文渊阁中也只能与蒙文书册归于一类,一并放置。

    他正好精通之,倒可以堂而皇之地假公济私。如此一来,也避免与解缙等人编纂经史子集而冲突。

    解缙一听他竟自告奋勇去解决这蒙文,这可是他们都不愿编纂的难题,往往需要特地请好几个翻译从中转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