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吉凶祸福

    第两百章 吉凶祸福 (第1/3页)

    永乐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应天府熬过严冬,此刻春意盎然,百花招展,江南的风花雪月之景呼之欲出,让游人流连忘返。

    午时的春日暖阳打在来往行人之上,让百姓们对于这个崭新的春天充满着憧憬,对于永乐这个崭新的年号,也洋溢着美好的愿景,希望此后可以摒弃战乱,长乐无极。

    应天府正阳门水桥前,来往的行人熙熙攘攘,两侧肃立的军士不动如松,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的正阳门与往日不同,肃穆中稍显三分市井之气,百行百业叫卖不止,吆喝不停。 无错更新@

    可市井之气中却又稍显几分,与那水到渠成的民生百景图有着本质区别。

    这很好理解,便是今日为迎接安南国使臣而提前准备的“演员”,肃立的军士为的是彰显大明天朝的森严肃穆,而这些往来行人商旅则是刻意从应天市井中选拔而出,营造出一副美轮美奂的江南民生百景图。

    鸿胪寺,会同馆的大小官员则静立于正中央,正揣着手交头接耳,谈论着今天要接待的姗姗来迟的安南国。

    包元乾坐在一茶摊前,小二端敬地奉上一壶香茶,点头哈腰地退去。他虽为驯象所官员,本职乃是调教贡象,接待工作本不该他管。

    只是他对于这安南使臣格外上心,加之朱棣暗授其意,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换了身绸缎长裳,匿身于着茶摊之上,作一品茶客,一边儿品着茶一边儿等着安南国使臣。

    他嘴中喝着茶,心头却骂着娘。心道每次在这正阳门迎客,准没好事。上回寒冬腊月等着朱棣也是半日,这回安南使者架子也不小,等了个把时辰人影都见不着。

    还好自己不是迎候的官员,否则直挺挺站在那处,端地是一肚子鬼火遭大罪。

    “算卦,算卦!”熙熙攘攘地人群中,有一处卦摊叫唤地格外卖力。

    包元乾循声望去,那人不似印象中两撇山羊胡,摇头晃脑的老者。反而是一个面若冠玉,胡髯不生的年轻人,年纪绝不过三十。

    他一身卦袍,头戴阴阳方巾,卦摊旁立一太极幡,摇着手中叮铃作响的黄铃格外引人注目。

    “大爻,无妄...”那年轻人嘴里念喋不休,嘴皮翻飞若舞道,“在下衍化阴阳,手掌天命,卦可通灵,逢凶化吉,信手拈来!”

    包元乾是个知情人,听那年轻人信口开河自觉好笑。心道此人若不是市井寻来的卦师,那便是朝廷随意差派人扮的。

    他如此卖力表演,恐怕也是为了博得一二赏赐,只是...他年纪轻轻如何能真的衍化阴阳?如此招摇出头,若是被不知情的旁人寻到算卦,那岂不是自己砸了自己的场子?

    毕竟这正阳门外,也不只是有朝廷的人,其中也掺杂了不少不知情的百姓,混杂其间。

    就在包元乾暗自揣测这人时,只觉劲风一阵自身旁刮过。

    一虎躯大汉快步行去,身形稳健,来去如风,引起的包元乾的注意。

    包元乾抬眼看去,那人颌下胡茬刮的铁青,看上去绝非什么善类。

    他兀自窃喜,举目准备看一出好戏,心道这大汉显然并非是朝廷安排的人,多半是个愣头青被这年轻人吸引了脚步,如今端地来问,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恐怕是要出糗了。

    大汉停在卦摊前,那年轻人手中黄铃儿陡止,他注视大汉笑道:“这位兄台,可是要算命卜吉凶?”

    那大汉头戴着斗笠,兀自坐下只露出厚厚的嘴唇蠕动道:“都说人命早已天定,阁下只是一介凡体肉胎,就算测出在下的吉凶又如何能改?又如何与天作对?”

    大汉心思沉沉,本前来问卦,却不先求卦反而出言刁难卦师,让引起不远处包元乾的兴趣。

    年轻人哈哈一笑,“改与不改,不在于天,不在于命。”

    “哦?”大汉自觉有趣,问。

    道:“那在于谁?”

    年轻人微微摇头道:“趋吉避凶,逆天改命,不过是在兄台的一念之间。若铤而走险,则凶来吉去,可若能悬崖勒马,急流勇退,则能逢凶化吉。”

    大汉闻言稍楞,旋即哈哈大笑地摘下斗笠置于一旁露出了那张脸。

    包元乾凝目看去,只见此人年过而立,厚唇阔口,燕颌虎须,双目神光炯炯,端地是好一个猛汉子!

    “卦师当真是好本事。”大汉目光直盯着年轻人道,“难道卦师已经看出一二?”

    年轻人晃了晃头道:“兄台方才踱步数圈,踌躇不前,虽不想求人却只怕事关重大,这才定不下心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