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阿谀谄媚之臣

    第663章 阿谀谄媚之臣 (第3/3页)



    与“谏鼓”相比,“谤木”的兴起,说明黎庶敢击鼓当面直言的勇气已经消退,变得只敢在“谤木”上间接发表谏言。

    甚至是只敢以匿名的形式隐晦进谏……

    “不妥!”

    这一次站出来反驳的,不是邓析,而是御史中丞伯噽。

    在见到庆忌迟迟没有表态之后,伯噽就知道自己的国君,此时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拱火”,故而毫不迟疑的挺身而出。

    只见伯噽义正言辞的喝道:“国君身系一国之兴亡荣辱,王即国家也,身份何其之尊贵!”

    “怎能让人非议?”

    “若利弊得失也,自有公论,我王自有决断,何须他人指正?”

    一听这话,曾点不禁哼了一声,不屑的说道:“御史中丞此言差矣!”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大王虽为国君,却也是凡人,何不能有敢言直谏之诤臣,从旁进言,以匡正过失?”

    “呵呵!”

    伯噽冷笑道:“治粟内史,你若非要让大王设立‘诤臣’,我伯噽毫无异议。”

    “只是这诤臣,请让伯噽出任!”

    “……”

    好一个狗腿子!

    朝堂之上的一众公卿大夫,脸上的表情都可谓是十分的精彩。

    伯噽是何许人也?

    一个阿谀谄媚之臣,让他出任诤臣言官,等于这一职位形同虚设……

    “敢谏之鼓、诽谤之木也好,或是这诤臣,暂时不设也罢!”

    庆忌大手一挥道:“寡人若有过失,朝臣官吏,自当有敢言直谏之责!”

    “诺!”

    见到庆忌主意已定,群臣都不便于再次进谏言。

    庆忌这样,是在刚愎自用吗?

    是,也不是。

    言官制度,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国君的过失,让国君明辨是非,加以改正。

    但是,倘若言官制度发展到如明朝一般“畸形”,日后的吴王何以自处?

    再者说,庆忌现在日理万机,作为一个大国的君主,有着一定的自律能力,实在没有必要,增设这样的言官群体,让自己心烦意乱,找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