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治世之道

    第518章 治世之道 (第1/3页)

    翌日,文华殿。

    朱祁镇为了体现这次筵讲的重要性,特意把讲学之地设在文华殿。

    出席的官员主要是翰林院庶吉士,因此,多年来冷冷清清的翰林院终于再次有了生气。

    大明每一届科举,进士上榜者约三百人,能留在翰林院的不过五十个,这些人会被授予庶吉士身份,继续留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因此,翰林院也被称之为大明朝廷的储材之地。

    更是有惯例称,非庶吉士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有“储相”之称。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最顶尖读书人,在这五年来,却逐渐被冷落,直至无人问津。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王九翱心中暗暗打定主意,这次筵讲便是翰林院东山再起的开始!

    昨日皇上刚刚和倭国关白谈成了一笔近两亿白银的大买卖,心情大好,今日只需再加把劲,重回权枢中心指日可待!

    宫门处,有专人把守,所有参与讲学的读书人,统统要搜身检查,然后登记造册。

    毕竟皇上要亲临,马虎不得。

    从黎明时分,一直到日上三竿,花了整整两个时辰,终于统计完成。

    今日前来的儒生竟有数百之众,彼此之间相互寒暄。

    这种场面是很罕见的,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之间谁看谁都不顺眼。

    今日的局面却是一片其乐融融,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现在需要枪口一致对外,先干倒了科学院,然后再内斗也不迟。

    “皇上驾到!”

    众人赶忙闭上嘴,齐齐叩拜。

    朱祁镇身穿常服,在曹鼐、张益、杨善等人的拥簇之下迈步走进文华殿。

    “吾皇万岁!”

    在场的儒生们纷纷口呼万岁,当下心情激动,无以言表。

    寒窗苦读十余载,就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得知今日有幸面圣,就是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因此,许多人一夜未眠,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让皇上高看一眼。

    哪怕是那自命清高的孙长河,亦是如此。

    飞黄腾达,就在今朝!

    朱祁镇落后,双目扫视了众人一圈,微笑着道:“诸卿平身!”

    “谢皇上!”

    朱祁镇继续道:“近年来,朕诸事繁多,已经许久不曾开筵讲,今日索性广开言路,诸卿皆可畅所欲言。王卿,今日的主题是什么?”

    掌院学士王九翱赶忙道:“启奏皇上,今日所选主题,是为仁政。”

    “仁政,很好!”

    朱祁镇点点头,道:“那就开始吧!”

    “臣遵旨!”

    王九翱再次行了一礼,然后看向众人,道:“皇上有旨,今日广开言路,在下近日一直在研读周礼,偶有感慨,便起个头,算是抛砖引玉。”

    众人纷纷激动起来,因为在儒学之中,关于仁政的学问实在太多了。

    特别是针对当下的局势,以及趋于利益化的风气,简直就是儒学大展宏图的绝好机会。

    王九翱亦是如此作想,因此开局便搬出周礼,便是暗指当下风气败坏,人心不古。

    “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听到这些熟悉的话语,众人开始激动起来,甚至有些已经在抹眼泪。

    “……仁政在上,而善人在下。上不能使民不饥,下不能令官不寒。故曰仁政不如德治,无为而治不如有为而治。若失仁义,则君王不如臣下……”

    王九翱一番侃侃而谈,不过,他很好地控制了时间,因为还要给别人留下说话的机会,方才显得是“广开言路”。

    而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说是抛砖引玉,实际是为今日的筵讲定下基调。

    我给你们起个头,你们顺着我的意思往下说就行。

    大家今日聚集在此,为的就是干倒科学院,首先要明确这个目标,不能乱七八糟啥话都瞎说。

    在座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怎会不清楚他的意图。

    因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