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抚恤

    第九十一章 抚恤 (第1/3页)

    洛阳城中四位侍中各有司职,高隆之便领了营构监,主持城建事宜。

    赵彦深将高澄南下后,高隆之的所作所为尽皆告知。

    除了浪费民力与钱财大肆修建庙宇,倒也没有别的错漏,但这足够让高澄愤怒。

    小高王为了当好这个家,一直精打细算,苦巴巴的过日子。

    一场南征的耗用,更是有如在他心口割刀子。

    可高隆之干了什么!他居然将宝贵的钱粮用去盖寺庙!

    高澄决定先往阵亡的四百亲卫家中慰问,顺道走访调查。

    “彦深,你的功劳我会记在心中,不会埋没,但这件事不能由你检举,免遭高侍中记恨。”

    赵彦深感受到高澄的爱护,但也没有过多言语,只是匆匆领命而退,返回听望司主持事务。

    他与陈元康截然相反,陈元康动辄啼哭,赵彦深则喜怒不形于色。

    高澄当即唤来崔季舒,由他陪同,在高季式与亲卫的护送下,带了数十车米布出门。

    阵亡亲卫们被埋葬在襄阳城外,带不回他们的遗体,至少要为他们的家眷带去抚恤。

    高澄按照亲卫名册所载,逐一拜访。

    每至一户,父母、妻儿无不悲声痛哭,今天的高澄就是瘟神,四处散播悲痛。

    走的人家多了,高澄心情越发沉重。

    这是位于建阳里的简易土坯房,家中一贫如洗,妇人得知丈夫殉难,嚎啕大哭,好似撕心裂肺。

    高澄心里憋得慌,说到底,还是他不敢担下懦弱的名声,执意要追,才平白添了四百条人命。

    建阳里里长过来拜访,早早被打发走,近来围观的路人,也被卫士驱赶。

    高澄毫无顾忌地蹲在门口,望着远处热闹的宗圣寺,脸色越发阴沉。

    过了好一会,妇人终于在独子的搀扶下走了出来。

    依旧梨花带雨的模样,但至少恢复了神智。

    妇人二十出头的年纪,孩子却已经有了六岁,这个小男孩给高澄的印象非常深刻。

    当得知父亲死讯,他双眼红肿,却并未失态大哭,只是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安慰母亲。

    “妾身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