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初入科场

    第二百三十四章 初入科场 (第1/3页)

    萧衍早年间励精图治,设五经馆,为寒士晋身开辟了一条通道,但改变不了他骨子里的门第之见。

    最直观的例子体现在侯景降梁以后,因妻儿身陷东魏,于是向萧衍请婚于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萧衍对此的答复是‘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也许是瞧不起侯景归降时,10万大军已经被慕容绍宗打得只剩800残兵。

    萧衍居然明晃晃地打脸,直言王谢高门不是他侯景能够攀附的,要找媳妇就往吴郡朱氏与吴郡张氏门第以下去找。

    不曾想,侯景在高澄的离间计下,决心再叛,在寿阳以800残兵为骨干,临时扩充至8000人,凭着这么一支小高王看不上眼的新军渡江,最终葬送整个南朝。

    然而,以侯景为例,只是要说明,当东西两魏为了改变士族子弟无论贤愚都能为官的局面,而推行科举,提高为官门槛的时候。

    萧衍为何还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任由士族把持选官标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东西两魏锐意进取,原地踏步的萧梁已然注定结局。

    时间在关东、关西两地官员忙碌,以及南梁官员歌舞升平中悄然而过。

    三月底,开科举。

    相州州郡兵王阿井又一次被征调入考场,维护纪律。

    自高澄在邺城举办第一次官吏,或者说吏员录用考试以后,时隔六七年,再逢盛会。

    考试前一天,相州各县人群熙攘,而邺县考生,也早就填满了邺城大小旅社。

    高澄灭佛后,仅有的几家佛寺,都不得不在庙门外挂上客满的牌子,真容不下再来借宿的考生。

    这一次考试三教九流,除了罪犯,什么人都有,经典科以士族子弟为主,寒门子弟难以争夺。

    而其余四科的情况,同样让人瞠目结舌。

    高澄为求贤,并不禁止官吏弃职再考,弃职的人多了,相应的增加州试录取人数便是。

    县试与州试相隔近六个月,足够他协调。

    正因为这一政策,导致当年高澄所录小吏,大多都决定弃职再考。

    那次考试录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