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令人脊背发寒的故事

    第五百零八章 令人脊背发寒的故事 (第3/3页)

铸造工艺,或许是他的家乡话,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这番话很是中肯,李世民点头赞同。

    “若是学得五金铸造术,以县侯的水平,徒手可以造出诸多事物,无论在何地这种技术都能用来谋生。”

    “五金铸造术?”李世民笑道:“好名字。”

    离开还显凌乱的工厂,眼前是忙碌的骊山村民。

    这里的村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各个郡县向往,看着这个小村子,李世民突然笑了,这不就是朕一直以来追求的盛世之景?

    “朕之前看不起弹簧这个不起眼事物,想来是朕短见。”

    “当人们使用铆钉之后改变许多建造术,弹簧也是同理。”

    现在李世民算是理解了,张阳苦心孤诣要提高铁器的铸造水平,生产力离不开技术的提升。

    一个小小的弹簧,就能将骊山的生产力再上一个台阶,匪夷所思。

    “以你的估算,现在骊山的生产可以提高到什么程度?”

    上官仪回道:“至少是老工厂的三成,而且老工厂多是木制,已用三年,简单的木制结构容易磨损,需要时常替换部件用着也麻烦,就像是一个老人家,已不堪重负了。”

    皇帝走到远处,一眼看尽七座正在新建设的工坊,这都是于社稷有利的建设!

    李世民的眼神火热,这就是张阳费尽心力,养出来的成果,这些成果都将是朕的。

    朕早晚要将这些全部收为己用。

    朕的大唐要富强。

    从神情上掩藏住对这里的火热觊觎之心,李世民板着脸与上官仪嘱咐,“好好建设此地,若此地有失不仅仅是张阳会问罪你们,朕也会问罪你们。”

    “喏。”

    骊山要抓紧建设,张阳也忙着建自己的新家,应付朝中的事情,新家的建设进度耽误了许多。

    白天在骊山上建房子,晚上便给媳妇写故事。

    这便是张阳这些天以来的生活

    李玥将聊斋的十数篇故事分成上下两册,让婶婶带到了印刷坊,印刷出来送入长安城。

    聊斋的故事中处处带着讽刺,中原的读书人刻苦,他们半辈子都在读书,读了这么多的书,肯定也能看出其中的讽刺意味。

    这便是蒲松龄的厉害之处,也是聊斋能够传世的原因,讲最荒诞的故事,写的是让人脊背冒汗的人心。

    皇帝在骊山,有了好东西自然第一时间会送来,不论在哪里这个天可汗都充分使用他作为皇帝的特权。

    李世民得到了印刷出来的第一册聊斋,他正仔细看着。

    皇帝在骊山避暑,除了偶尔要应付国事,闲来看看聊斋也成了平时的消遣。

    李世民在骊山避暑的日子很悠闲,他还能看着骊山的工厂一步步扩建心情很美丽。

    但看着眼前这册聊斋荒诞的故事,李世民怎么都笑不出来,“以他的年纪,他的阅历,怎么能写出这等故事?”

    长孙皇后拿着下半卷看完后感慨道:“确实是荒诞又引人深思。”

    “这些原本就是坊间的故事吗?”

    “妾身以为这些故事光怪陆离,可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出自坊间才会带有烟火气。”

    “故事不是胡诌的,讲的也都是寻常人的故事。”李世民放手足的册子,莫不是真如岑文本所言的那般?

    一本红楼就足够让各世家大族面红耳赤了。

    李世民的脸上带着讥讽的笑容,“清河崔氏嫁娶女子皆是按照祖制,一篇梁祝让崔家的老祖宗跳脚大骂,要将此书全部收来焚烧。”

    张阳这人倒是有意思,用一个故事将世家的丑恶尽数写出,让天下士子争论不休。

    列为禁书又如何?依旧挡不住这些故事扬名天下。

    故事讽刺,不忍直视,李世民却很喜欢,“朕倒是希望张阳多写一些,往后朕的江山大唐的史书上,就可以写下张阳这个狂徒著书讽人的大作。”

    “写完了西厢之后,张阳便停笔不再写,时隔三年他再次动笔,写得便是这些讽刺故事。”长孙皇后忧心道:“妾身担心张阳处在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