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儿子官比爹大

    第六百七十二章 儿子官比爹大 (第1/3页)

    李世民是一个行事作派蛮横的皇帝,在外面的名声中他是一个仁德圣明,万人敬仰的天可汗。

    这毕竟是要树立好形象的。

    因为皇位得来本就不正,李世民很注重自己的言行,算是严于律己了,如此好不容易换来一点好评价。

    张阳觉得以自己对这个皇帝的了解,与他说清楚往后的局势除了惹恼皇帝,只不过是添堵,粮食大计上更不会有退让。

    写了一份奏章说清楚了自己的担忧,便让婶婶交给了上官仪。

    让上官仪再写一份送去朝中。

    任职太府寺卿也算是自己最尽职的一段时日。

    通往山下的小道上,杨婶正带着一篮子菜上山遇见了拿着奏章的王婶。

    “这是县侯又写了奏章吗?”

    王婶叹道:“当年任礼部尚书都没见县侯写过这么多奏章”

    杨婶一声叹息,“这县侯呀,为陛下办事总是不上心的,看县侯如今为了关中作物的事,忙前忙后,事事亲为,还要时常写奏章。”

    皇帝与县侯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

    县侯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为皇帝办事他宁可放弃整个礼部,也不愿意听之任之,他一直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认为是对的事情也不会与皇帝妥协。

    杨婶笑道:“公主皇子们,整日喜欢吃肉,公主殿下嘱咐说要给孩子们吃点素菜,也不能总是吃肉。”

    奏章送入朝中,过了三两日又没了回信。

    看来这一次给陛下的建议不出所料地没有反应。

    闲来无事,张阳翻看着近日送来的卷宗,到了今年八月各地的粮食可以收获了。

    “去年的时候,太原产粮三百七十万石,范阳两百二十万石,其中最多的就是稷,麦,菽,南方多是稻米,河北多是麦。”

    今年的气候来看只会比往年更多。

    张阳苦恼地放下卷宗,看了眼又在织衣服的媳妇,“粮价又要跌了。”

    李玥笑道:“既然已经知道粮食的价格会下跌,朝中也会知道吧。”

    扫心一叹,张阳摇头道:“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叫不醒现在这个膨胀的皇帝。”

    放下手中的针线,她好奇道:“如此说来只能坐看着粮价下跌?”

    “给你父皇写了奏章,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意,对朝堂来说只知道粮食越多越好,但这种压力也会压得种田的农户喘不过气来,豆子容易储存,麦子的价格大多不会下跌,黍米与稻米的价格肯定会下跌。”

    相对来说豆子和麦子的价格反而是最稳定的。

    张阳颔首道:“太府寺自然要看粮食的收成,也要关注粮食的价格,太府寺只有奏报之权,没有处置之权,我们该做的事情也都做了。”

    太府寺能做的事情只有这些,接下来就要看朝中的举动了。

    拿起桌案上的奏章,这是关中河道的建设卷宗,当年有个叫郑国的人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渠西连泾河,连绵一直到了洛河,这条水道造福了关中。

    造就了现在关中的富裕,也为始皇帝一统中原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百余里水道沿线,让很多原本荒芜的土地,成了良田。

    让更多的乡民得以回到关中耕种,增加了粮食产出,提振了人口。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便是郑国渠的贡献。

    这是世界第一处大规模开凿河渠灌溉田地的所在。

    张阳瞧着卷宗上的记录,以及河道的记述,如今的郑国渠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一幅地图,对照着关中地图,这八百里秦川腹地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小清清又在熊背上睡着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她最近很爱睡觉。

    “孩子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毛病,总是不喜穿鞋,爱穿草鞋。”

    说罢,李玥的目光瞪了眼夫君脚上的草鞋。

    张阳讪讪一笑,“改天好好给她立规矩,让媳妇烦心了。”

    李玥气馁地一抿嘴继续织衣服,看夫君瞧着手中的地图有一会儿了,好奇道:“这图有什么古怪吗?”

    将地图铺平,入眼的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各个河道,张阳喝下一口茶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