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 大行

    第九百二十五章 大行 (第3/3页)

   李道宗与李孝恭率先回来了。

    张阳向着两位长辈行礼。

    “回去吧,陛下已回宫,一切从简。”

    “您是回骊山还是打算在长安城留一段时日?”

    李孝恭望了眼长安城方向,回道:“回骊山吧。”

    不多时,弟弟妹妹也回来了。

    一家人回了骊山。

    生活与往常一样,李玥坐在华清池低声道:“高阳,东阳还有清河打算在宫里陪母后一段时日。”

    “嗯,发生了这种事,皇后身边确实要有孩子陪着。”

    李玥忽然笑道:“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张阳接道:“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晏殊的采桑子念起来十分动人。

    或许现在的李世民也觉得寂寥,齐州之乱给了这位自傲的天可汗一个沉重的打击。

    李渊的过世,又给他的心头沉重一击。

    张阳又道:“我更喜欢天若有情天亦老。”

    “泪滴春衫酒易醒,也很好。”

    李玥双手捧着茶杯低声道。

    张心安有些担忧地看着姐姐,担心姐姐真会在这个时候去炸了长安城。

    不过看姐姐还认真地做题,又放心下来。

    时光又过了一个月,骊山交给了朝中一百门火炮,也仅有一百门。

    皇帝想要很多火炮,这火炮自然是越多越好。

    但骊山一直以生产力有限的由头来抗旨。

    正逢大唐的第一位皇帝过世,坊间认为,骊山少了一大靠山。

    想来往后天可汗对骊山的要求会更多

    这天,长孙无忌匆匆走入承天门,一路走到了太液池边,“陛下,不可再造大明宫。”

    太液池的装点比以前更华贵了,站在水榭中就能一眼看尽这里的风景。

    李世民沉声道:“辅机,以往这些事,你不会多言的。”

    长孙无忌回道:“陛下,郑公几次告诫应当简朴,若陛下贪图华贵坊间亦会效仿之,挥霍无度,民风便会奢靡,此风不可长。”

    李世民正色道:“你现在越来越像郑公了,还以为你能与朕如当年那般交心。”

    闻言,长孙无忌低着头,又道:“陛下,郑公如今病重,若他知晓,势必会拖着病体,前来进谏。”

    “你是臣子你该进谏,其实不用你说,张阳已在做了。”

    “张阳?”

    “嗯。”李世民沉声道:“又有不少的关中民夫前往骊山,修建铁路,他建立工程队,你可知他的工程队有多少人?”

    “臣倒是没有问过。”

    “有三千余人,分十六个队伍,其中队长一名,副队三名,技术能手数十人,再分各个小队,一众民夫跟着划分小队行事,而这些人的总领便是阎立本。”

    听陛下这么说,张阳手中的工程队好像是一支大军,还有各个小队。

    “就算是朕有心想要建设大明宫,也没有民夫可用了,骊山只要一句话,各县就会将招工之事告知乡民,他们甚至可以提前做好规划,甚至能招揽多少民夫,关中有多少青壮劳力骊山都一清二楚。”

    “这是朝堂不如骊山之处,骊山的号召力未免太大了。”

    长孙无忌眼神狐疑,骊山确有这等本事,当初张阳设立的人力资源,当人力成了资源,成了骊山的卷宗之后,骊山便开始控制关中的民力。

    而且这势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只要有人想要劳作就去骊山村外的一处官邸,递上自己的名字与籍贯,骊山确认之后三日内便可以给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其效率令人发指,恰恰也导致了长安城各个坊市要用人,都要看骊山的脸色。

    骊山一边掌握着工坊的生产,一边掌握着人力的调配。

    偏偏是陛下起了要营造大明宫的苗头,骊山就先一步抢走了民夫,让陛下无法开工建设。

    长孙无忌感到压力小了很多,张阳确实在按照约定办事,压制着陛下奢靡之心。

    在陛下安度晚年的这段年月,长孙无忌可以一直放任着骊山,直到不需要放任为止。

    李世民颔首道:“辅机觉得这骊山该不该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