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六)
后记(六) (第2/3页)
“房相,近来如何?”
房玄龄手拿着弟子所写的文章,笑道:“教孩子,帮着骊山处理一些闲杂事。”
长孙无忌的目光看去,张心安正看着一张图表发呆。
房玄龄喝着茶水没有说话,住在骊山的这处宅院也轻松写意很多,除了有些时候,陛下聊发少年狂,最近沉迷架子鼓,生活还是很简单的。
“你在看什么?”
听到问话,张心安回头看去,还显矮小的身高需要抬头看人,他行礼道:“小子见过赵国公。”
长孙无忌抚须笑道:“这是什么图表?”
张心安回道:“这是关中各县作坊的生产产量的图表。”
“你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准备这些了吗?”
长孙无忌有些诧异,不得不说骊山的孩子起步很高,这才十岁的年纪就已经开始了解这些了。
张心安又道:“其实小子懂不得太多,家里有什么产业,有什么家产总要明白的。”
长孙无忌稍稍点头,“当然。”
还以为骊山的孩子能有多厉害,差点以为这么小的孩子都能给骊山调度生产了。
张心安拿起一份卷宗,根据卷宗上的数字,一项项地填入图表中。
其实这个图标很大,挂满了一整面墙。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看了许久,这孩子做事很有耐心,他做的事也很简单,只是将卷宗中的账目,填入图表中的位置。
再一看这个图表各县的作坊类别,填入每天的产量。
长孙无忌又问道:“你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吗?”
张心安笑道:“有呀,虽说我记不住这么多,但我大概可以知道关中每天产出布匹多少,通过产出的布匹再推算价格,就可以知道产出赋税多少。”
长孙无忌迟疑道:“这么简单?”
张心安挠了挠头道:“这挺难的,我没有姐姐这么聪明,就知道用这种笨方法记。”
“嗯,也好。”
长孙无忌感慨一声。
在房玄龄这边上了课之后,张心安还要去找魏王舅舅学习数术。
看到孩子脚步匆匆地离开。
房玄龄站起身将图表收拾了起来。
长孙无忌道:“这孩子走之前也不行礼吗?”
房玄龄将图表卷起,低声道:“孩子的学业很紧张,每天能够玩闹的时间也很短暂,他在老夫这边听了课,他就要去学下一门课。”
“张阳的女儿也是如此吗?”
“你说清清那孩子呀,她最近放假了,每年都有两三月休息的。”
正乾二年的六月,一个消息传来,金春秋东渡大捷,这一战倭奴又死了很多很多人,据说都已死绝了。
消息送入朝中的时候,金春秋也让人送来了国书。
他还是渴求这位大唐皇帝能够给新罗人户籍,将新罗人编入大唐的户籍,从此也成为唐人。
并且愿意治理百济。
许敬宗收到辽东眼线送来的奏报,得知了金春秋是如何屠戮人命的事。
他就像是个疯子,在心中执念下在倭奴地界到处杀人,现在那些人都要死绝了。
还有部分留了下来,这些人的处境也不会太好,会像奴隶一般地活着。
许敬宗看完奏章,放在了要呈给陛下的奏章当中。
当初县侯离开朝堂的时候就告诫过,当初礼部布置的眼线也该解散了。
这些年就解散了差不多了。
许敬宗私下还是留下了一些人手。
这件事县侯是知道的,没有阻挠。
而自任职内阁以来,许敬宗也一直掌管着外交事务。
自世家覆灭已经过去六年,这些年大唐的文道正在飞速地发展,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红楼当初一度被世家列为禁书。
但现在红楼已经不再是禁书了,读书人随时可以拿出来品读。
并且还会品鉴一番。
更有聊斋,西厢等等故事,在读书人之间传播。
这些故事所表达的深刻意义都足以传世。
在诸多学说中人数最多的,有三派。
其中人数最多是以士林老派为首的大儒们,他们依旧坚信儒家教义。
还有一些以黄老学说自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