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江南士子,应诏去大西南大西北

    第七百零九章 江南士子,应诏去大西南大西北 (第2/3页)

    江南有一大神奇现象,那便是,很多游手好闲之徒不是没有文化的人,反而是生员举人这些有文化的士子。

    历史上的大儒顾炎武就因此把生员和胥吏、乡绅并列为三大害,言他们是天下游手好闲、造谣生事的主力军,有过分的还到处耍流氓,而又因为是有文化的流氓,所以让官府也颇为头疼,很多时候也管不了,且破坏力更大。

    现在,朱翊钧振兴文教事业,也算是通过解决大量文化人就业的问题,减少游手好闲的江南文人数量。

    “这还不够,让他们忙起来创造的价值还不算大,得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价值。”

    游赏苏州的朱翊钧,这一天站在苏州虎丘塔旁,看着远处一庭院内,正认真抄书的江南文人们,对申时行、李成梁、王锡爵等说了起来。

    王锡爵看向朱翊钧:“陛下说的是,只是抄书,对于一些胸有锦绣的才子而言,是有些屈才,国家养士,也非只是让其能够抄抄书。”

    “江南文人泛滥,可云贵川、陕甘与辽东这些地方又很缺文人。”

    “朕闻云贵川许多县,连朝廷规定名额的生员数都凑不齐?”

    朱翊钧这时说起文教水平不均衡的事来。

    礼部尚书沈一贯忙道:“陛下说的是,西南西北许多地方,读书的人本就少,然后这少数几个读书人往往就很容易中生员中孝廉,接着就基本上去做官了。”

    “他们本就出自于贫瘠之地,所以也不挑做官的地方好坏,也就很愿意早早的在中进士前就报名去关外或者海外做官。”

    “只是这样一来,西南西北许多地方,能留在家乡教书的读书人就少,然后外地的读书人又不愿意主动报名去那里做教谕教授。”

    “于是,除了几个当地乡宦人家自己教子女读书,往往没有多少人家有机会让自己子女读书,当地县学府学也就凑不齐生员。”

    “得鼓励江南的文人去大西南大西北!”

    “改土归流,不是说把土司消灭,派流官去就行了,当地的人王化程度不提升上来,迟早还是会产生新的土酋。”

    朱翊钧随后就道:“这样,你们回头议一下,提出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凡是去西南西北任教职的乃至定居的,都可以在俸禄上加领特殊津贴,且明确两年或者三年后都会无条件调回到富庶大县任正官,优秀的可以赐进士出身,升迁优先级只低于去海外任职的。”

    “同时,侍御司以朕的名义,写道号召广大士子去大西南大西北,为国家长治久安奉献青春、做出贡献的诏旨。”

    “尤其是军籍子弟,让他们要敢于为国家走在奋斗的最前面。”

    朱翊钧的圣训一下达,申时行、李成梁、王锡爵等皆拱手称是。

    李成梁更是附和道:“以臣之见,如果军籍子弟都不能先利国再利己的话,那也不配为军籍子弟了,连带着其家族也该被开除军籍,而称不上是与国同休的贵族!”

    朱翊钧点头:“正如蔺国公所言。”

    李成梁这么说,是因为他已经行在先,他把自己次子李如柏已经充军到东瀛,于军队基层开始历练了。

    不过。

    在李成梁这么一说后,申时行和王锡爵也就更加明白,自己这俩承恩被抬入军籍的江南士族,是得有所表率了,否则,可能真的要被踢出军籍。

    虽然这样做,会让自己子弟吃些苦,但如今贵军以后,成为军籍贵族的好处实在是太大,刑罚上不会被用酷刑,最多只是赐死不说,后世子孙就算再不成器,也会有固定工资拿,也有免费的学上,更有免费的医疗保障,一旦后世子孙有出息,升迁却比别人更快,是真正的与国同休。

    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回家后,开始要求自家子弟主动带头去大西南大西北。

    “时杰,你举家迁去肃州,为皇明在那里增加文脉!”

    “为弥补你的损失,家里的现银,除本支急需的外,你可以全部带走,然后家里的认购劵,你这一房可以带走一半!”

    申时行这天晚上,就将家中子弟召集起来,且对自己最小的三弟申时杰说起了自己的安排。

    申时杰听后很是诧异地站起身来道:“兄长,弟虽然在肃州做过一任经历,但那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兄长为何如今要弟举家迁往肃州,弟可是犯了什么大错,要被兄长发配到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