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七 同行二十一年

    八百五十七 同行二十一年 (第3/3页)

除虫,每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可做,让一块土地生长出可以吃进肚子里的粮食,这里头需要的学识,没有两三年,是根本学不完的。

    就算知识学会了,从新手到农耕老手,这其中也有三五年的距离,一个熟练的农民,对于大汉国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当年并州刺史和幽州刺史为了争夺有经验的农户,几乎打了起来,这就是明证。

    所以老臣以为,传授农家子弟学识,不单单是为了选拔优秀者成为官员,让其中资质驽钝者掌握足够的农业、天文等学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生产的学识,这也是很重要的。

    不想继续耕种土地的,那就努力学习,考出好的成绩,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官吏,而决心不那么强烈的人,学到了足够的农业知识,回到土地上,也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营生。

    至于他们心里面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不安分,会不会有什么诸位同僚不太喜欢的东西,恕我这个老人直言,管天管地,还要管人心中所想,诸位是不是管得太多了,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心思都放到处理公务上?”

    郑玄当时的一番话几乎把整个朝堂都给嘲讽了一遍,唯有刘备站起来为他鼓掌欢呼,为他的一番言论表示绝对的支持,认为这是真正的金玉良言。

    从那之后,朝堂上好像就没有几个人继续和郑玄保持私下里的往来了。

    工部那边有消息,说阎部堂对郑部堂极其不满,工部现在和学部之间的关系非常僵硬,很多事情都需要内阁的协调才能办理。

    不过郑玄并没有觉得自己错了。

    而时至今日,刘备也没有觉得郑玄做错了,他对郑玄的评价越来越高,觉得郑玄是真正活明白了的人。

    只是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而且他的年岁也的确是太大了,精力严重不济了。

    郑玄自己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

    “老臣知晓自己在朝堂上是不受欢迎的人,靠着一点点旧时的颜面苟延残喘至今,留得越久,越惹人厌烦,所以把该做的事情做掉之后,也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像子干那样,度田结束之后,就离开了,现在逍遥自在的在家乡养老,纵情山水,含饴弄孙,多快活?前不久还给老臣写信,说要老臣赶快辞官不做了,到涿郡去找他团聚。

    所以陛下,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老臣真的已经到了必须要离开的时候了,老臣已经没有更多能做的事情了,继续做下去,恐怕就要引起更大的朝廷争端了,这应该不是陛下想要看到的。”

    郑玄严肃衣冠,正襟危坐,向刘备提出了他很少提出的请求。

    对于这个请求,刘备默然无语。

    良久,刘备伸手给郑玄的茶杯了倒满了茶水。

    “这烘焙得来的红茶很少,工艺繁杂,制作起来殊为不易,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价格都会比较高,您离开雒阳的时候,我给您送多送一些,天冷的时候饮用,可温补肠胃,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郑玄愣了愣。

    少倾,他反应过来,看着刘备的眼神变得柔软起来。

    “光和四年,中平六年,建安五年,贞观六年,前后二十一年,陛下,老臣与陛下同行二十一年,有始有终,实乃人生之大幸。”

    郑玄整顿衣冠,走到刘备身前,伏身下拜。

    刘备受之,扶起郑玄。

    “二十一年,郑公一直都是备之良师,极尽爱护之能事,虽无师生之名,已有师生之实,郑公之恩遇,备永生不忘。”

    刘备整顿衣冠,跪坐于郑玄身前,伏身下拜。

    并非是天子之拜。

    而是学生之拜。

    对于学生之拜,郑玄坦然受之,一如此前刘备坦然受他大礼。

    少倾,郑玄扶起刘备,笑呵呵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玄德,往后的日子,这朝堂之上便只有你一人了,不会再有人能够指点伱该如何去做事,也不再需要有人这样去做,所以,好为之。”

    “备铭记在心。”

    刘备笑道:“为了郑公和老师能够纵情山水,含饴弄孙,备理当竭尽全力,使大汉更加强盛。”

    郑玄笑着点了点头。

    两人之间再无对话,但心意已然相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