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参观感悟

    第二百二十一章 参观感悟 (第1/3页)

    第二天刚蒙蒙亮,王满银就开着手扶拖拉机朝石圪节公社方向驶去。随行除了王满囤几人外,还有一队队长王占军。

    出发前,王满囤往车厢里放了几十斤黑小米,打算稍后送给董刚和厂里负责人。

    为给罐子村人找一条出路,他这次下了大本钱。

    罐子村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送烟酒啥的估计人家不缺,唯有黑小米比较有特色。

    很多人只见过黄小米,估计很少听说过黑小米。

    它算黄土高原的一种特产,形状和普通小米差不多,外表呈灰黑色,卖相并不好,像发霉了一样。

    不过在黄土高原人眼里,黑小米远比普通小米更有营养,价格也更贵。

    在后世网上,一斤能卖到十多块。可惜黑小米产量太低,一般人家大多种些自家吃,很少有人愿意出售的。

    即使现在,粮站里一斤黑小米能卖到两毛钱,而且需要凭关系才能买到。王满囤一次送出几十斤,绝对算比较有诚意的礼物了。

    早晨天气有些微冷,路上除了偶尔见到有捡粪的受苦人外,几乎看不到其他人存在。

    手扶拖拉机突突作响,一路飞快,带起阵阵尘土。

    八点多时,他们已经赶出二三十里路。中途在柳岔公社略作休息,王满囤给一人买了几个包子。

    出行前,他兜里可是装了二十多斤粮票的。

    匆匆吃过后,众人继续赶路。

    抵达原西县城时,还不到十点。

    虽然昨天约好时间,但董刚没有想到几人来的如此急。一番寒暄后,他帮着找了个地方把手扶拖拉机存下。

    接着,众人拿出证明买票坐车。

    除了白明川和王满银外,剩余几个罐子村人都是第一次来黄原城。下了汽车后,他们顿时感觉眼睛不够用了,不时发出生生赞叹。

    不过众人暂时没打算闲逛,还是办正事要紧。

    瞅着时间到中午,王满囤先找了家饭店,请董刚吃一顿后,才一起跟去见对方的姑父杨全友。

    杨全友是编织厂的负责人之一,今年四十多岁,皮肤黝黑,长相比较富态。

    听侄子说过情况,他表现的挺热情,没怎么犹豫,就点头答应下来。

    编织厂属于创汇单位,平时管理比较严格,没有负责人点头,连董刚也无法带人进去参观。

    在对方带领下,众人终于进入编织厂生产车间,亲眼目睹了玉米皮编织的整个过程。

    在王满银看来,这车间和后世的小作坊没什么区别,里边异常凌乱,到处堆积着一捆捆玉米皮,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最中间地上放着七八个大缸,有工人正往里边洒水浸润玉米皮,而后用硫磺进行熏蒸。

    那股刺鼻的酸味,让几人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在下一个车间里,有女工将熏蒸好的玉米皮用纺车纺织成单股绳,还有些编成玉米辫子……这一步骤看似简单,但要求很高。辫子表面必须光洁平整,看不到任何接头存在。

    恐怕也只有婆姨们那双巧手,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也是当初董刚劝王满银直接收购玉米皮的原因,简单省事,挣钱还不少。

    随后他们进入盘钉车间,里边的工人正将一条条辫子盘成不同的单元图案纹样,然后用针线缝合。

    到最后一步就是根据图纸,把单元纹样拼接在一起,进行缝边加固,做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地毯、挂毯、坐垫等。

    参观时,王满银全程拿着本子做记录,已经把所有制作细节记录下来。这套流程并不复杂,关键是细节要求很严格。

    另外整个编织厂大概有百来号工人,规模很不起眼,王满银却不敢有丝毫轻视。

    因为之前董刚已经说过,仅仅去年一年时间,编织厂就为黄原地区创收二百多万元。这数字也许在后世不算啥,现在绝对属于大卫星了。

    “日怂的,这些真是用玉米皮做的?”看到房间里展示的成品后,王连顺脸上写满不可思议。

    剩余几人,同样如此。

    他们现在就好像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一样,左看右看都觉得新奇,甚至带着几分莫名的敬畏。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在农村当柴火烧的玉米皮,经过一双双巧手编织后,竟然可以变成如此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