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破坞堡,伐邪庙

    第二十章 破坞堡,伐邪庙 (第2/3页)

好多年,使用起来没多久就完蛋,以至于教堂的修建期都特别长,因为总是在修修补补。后世见到的“古老”教堂,经常都是坍塌之后反复重建的产物,以至于最古老的教堂,都是罗马人的老物件改造使用的。

    反正,从结果看,这些祈祷,好像也没让天父怎么喜欢他……

    从后世往前看,能找到的最古老的、一直沿用的建筑,还真就得到文艺复兴那会儿才有。这个时代的建筑水平,也可见一斑。当然,能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在建筑学洼地中,培养出这么多合格匠人,可见,教会在这些技术上的投资,还是很有用的。

    绘画这方面,取得突破还算比较晚,像建筑学这种,进步就更明显。毕竟,哪怕在三四百年前,在欧洲很多地方,大家连教堂都建不好。

    “征服者”威廉占领英格兰之后,大肆屠杀当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几乎把这些人杀绝。哪怕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这种杀戮也太可怕了,以至于让威廉自己都感到了不安。为了防止死后下地狱,威廉专门请了教士来给自己祈祷。但他自己都怀疑,自己的罪行太大,只靠这帮人念经没啥用,于是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新主意——多造一些教堂,让他们一起祈祷,赎罪效率不就更高了么。

    完成了征服之后,威廉沉迷享乐。那会儿的蛮族也没什么其他足够吸引人的娱乐活动,所以天天也就是胡吃海喝。到最后,他已经胖到都无法上马了。

    只靠教堂被动吸引人,在境内还好,如果要向蛮夷传播教化,效率就太低了。不过拜上帝教会很早就发现,自己在宣传上有很大优势。因为相比其他教会,拜上帝教教士的组织度更高,专业技能也更强。

    早年,紫帐汗国喜欢从草原上拉廉价的骑兵。海伦娜太后执政的时候,曾经有记录说,征兵官员拿着一口铁锅,就从钦察草原那边,哄来了二百个自带坐骑和弓箭的牧民。

    那时候,金帐汗国已经基本瓦解,那些蒙古和突厥部落,普遍没怎么见过世面。紫帐汗国的征兵人又是专门挑选的,很多都是口灿莲花的希腊说客。面对那里的大小部落,就自称主君也是蒙古一系的汗王,是金帐汗国的正统接替者。对当地部落,各种说好话,见什么人都一口一个“安达”,表现的很慷慨,给首领各种赠送礼物,还许诺要带大家,一起去西边抢东西。

    因此,很多草原部落,都乐意给他们当兵。然而,南北战争之后,紫帐汗国的军事核心,一直是军府的士兵。对这些牧民并不重视,只是把他们当做廉价炮灰,在大战之前,撒出去骚扰敌人,尽可能破坏他们的后方,并且在大军监督下,和敌军手里那些同样是廉价炮灰的佣兵和土匪拼命。

    那会儿,一口劣质铁锅大概需要七八千个铜币,算起来,平均一个牧民大概也就值五十个铜子,可以说十分便宜了。大部分人,分到战利品的优先级也很低,很多人干脆活不到劫掠战利品的时候。所以,就算损失,大汗和贵人们也根本不心疼。

    不过,由于长期这么拉人,一些部落自己都开始受不了。久而久之,连“安达”都快成贬义词了,一听就知道,又是希腊老骗子来哄人。

    后来,尹大牧首在河北当主教的时候,开始公开反对这种行为。为了说服众人,在当时的张大牧首的支持下,他打扮成游方传教士,带着两个随从,就偷偷跑去阿勒曼尼和波兰一带,游历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后,他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建议停止这种战争模式。

    尹大牧首的文化造诣很高,还公开引进东方的哲学和神学著作,号召教士们学习,以至于大都的希腊神学家戏称他为“尹道长”。他的报告也写的很好,甚至成了当时的模版。在报告中,他认为,草原牧民的作战效率低下,进行的破坏也是漫无目的的。

    由于缺乏指挥,也没有什么战略大局观,这些人来到前线之后,就和土匪一样到处乱窜。最后,往往是不该破坏的东西,被他们捣毁了很多;应该要破坏的重点目标,他们又往往畏惧敌人防守力量,担心自己遭遇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