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回 筑不筑城?

    第三百一十四回 筑不筑城? (第1/3页)

    归服堡东北方,一处名叫曲山头的地方。

    杨承应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用单筒望远镜眺望远处毕里河两岸,被风吹得发红的脸上满是思索的神情。

    毕里河两岸是新招募的士兵,共计一万两千人。

    其中,两千人已经随耿仲明去了大长山岛,操练水军。

    耿仲明挑选他们的标准很简单,不晕船。

    剩下的分布在归服堡周边广大区域,由女兵和亲卫担任教官,刻苦操练。

    没选上的,杨承应也没让他们完全歇着。

    杨承应把他们编成一支支小分队,由年岁稍长的人担任队长。

    农闲的时候,由队长带领他们进行基础操练。

    杨承应每个月发给他们一些米粮,保持他们的热情。

    等手头宽裕,可以把他们招募入军营。

    这可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

    为了稳住他们的心,杨承应还给这帮人取了个名字叫“预备营”。

    意思是随时可以招募入营,出去打仗。

    对于士兵的日常训练,杨承应一点都不操心。

    他思考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关于到底要不要在归服堡建城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开始不算问题,杨承应觉得有必要建城。

    待了一段时间,杨承应觉得似乎没有建城的必要。

    因为这里本来人烟稀少,山地行军又极为不便,后金压根不打算从这里进军。

    后金军不来,其他小鱼小虾又不是住在这里的人的对手。

    这里还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插曲。

    王绍勋所在的鹿岛,出现八个逃兵。

    他们趁着王绍勋不在岛上,带着勾搭的婆娘乘船离开,向北登岸。

    登岸后,沿着小路一直往西南走,到了萧家岛关。

    然后,他们就被刘天禄手下发现了。

    当时刘天禄手下就三个人,对面八个壮汉。

    结果是八个壮汉愣是被他们三个打得满地找牙,跪地求饶。

    打不赢的原因很简单,王绍勋的手下大都没有打过硬仗,而刘天禄的手下却是在十三山义军和后金的两红旗经常打。

    论厮杀,八个壮汉都不是他们三人配合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