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袁绍之死-下

    第328章 袁绍之死-下 (第1/3页)

    鲁肃周瑜在海上漂了大半个月,消息已经够不灵通了。

    但即使让他们重新连线,跟诸葛均同步版本信息,他们同步的也只是琅琊这片局域网的版本,跟真正河北那边的最新版本进度,差距依然有些大。

    为了看清全局,不得不把时间线回溯大半个月,回溯到建安七年二月底,也就是南边鲁肃周瑜刚刚坐船北上的点——视线也挪到冀州,邺城,也就是袁绍的老巢。

    早在二月二十四这天,袁绍就已经彻底昏迷不醒,再也没有说出一句话。

    那天中午刘氏亲手给他喂汤水的时候,袁绍嗯嗯啊啊那几声痛苦的呻吟,应该就是他最后的遗言了。

    当时那些汤水也都流了满襟,十口至少有八口都流到了地上,喝下去的最多两口。那声嘶气喘的狼狈样,比平行时空司马懿在李胜面前演的还真实十倍。

    刘氏当众给袁绍喂完最后一顿汤后,就堂而皇之吩咐所有奴仆和侍女全部退出去,不要打扰大将军休息了。众人莫敢不从,没有一个人质疑。

    一代枭雄,到最后也没认清形势,没想到自己会在哪天完蛋,遗言都传不出去,不得不说是很悲哀。

    但这一点上,还真没人给袁绍开弱智光环,也没有黑他。

    因为袁绍和刘表,在原本的历史上,就属于“最后阶段被隔绝内外,导致没法公开立遗嘱”的典型。

    按照《三国志》上的正式说法,审配等人后来拥立袁尚,也是因为袁绍“欲以为后而未显”,这一点在《典论》上也得到了印证,就是说他偏爱袁尚,但从没有正式表达过。

    一個人对于身后事,居然会留下这样的糊涂账,生前再是雄心壮志,也只能说是讳疾忌医,“不管死后洪水滔天”了。

    很多自视甚高、吃不得亏、一吃亏就情绪不稳定、喜欢破罐子破摔的人,都有这样的共性。

    而那些跌倒了能重新爬起来的,有韧性的人,基本上不会犯这个错误。

    他们哪怕输了,也会想翻盘。就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清楚自己翻不了盘,也要留下点布局,指望后人翻盘,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再搏一把,继续战斗下去。

    ……

    一夜过去,第二天开始袁绍就永远、彻底昏迷了,再也滴水未进。

    历史上的袁绍,是建安七年四月底五月初左右走的,现在算算日子,也就提前了两个多月,变化并不算大。

    考虑到这一世他受到的挫折打击更大,官渡之战惨败后,又连输了两场大战,东阿之战、仓亭之战。

    其中东阿之战是原本历史上没有发生的,还是在他“改过自新、虚心纳谏”、听了田丰建议后,依然打败了。这场额外惨败的心理打击,让他的心理崩溃更加彻底、更加绝望,仅仅早死两三个月,已经算命硬了。

    时间来到二月二十六这天的傍晚,也就是袁绍超过两天两夜连续昏迷、连续水米未进后,刘氏找来了儿子袁尚,有些事情要吩咐。

    袁尚进来的时候,心情很是沉重,他还以为父亲已经不幸了。然而见面之后,刘氏一开口,就让袁尚微微一惊。

    刘氏居然是为了向他借调一些可靠的大将军府侍卫。

    毕竟刘氏一介女流,又不像刘表那边的蔡氏一样有外戚掌兵权,所以在武力方面,她是完全没有根基的。连大将军府外面的侍卫队,她作为大将军夫人都指挥不动,只能指挥指挥侍女和奴仆。

    这方面,还是应该给袁绍说句公道话的,袁绍直到最后一刻,至少都没让自己的女人或者其娘家人染指兵权,哪怕只是指挥小规模的侍卫队。要给兵权也是给儿子。

    这一点相比于刘表而言,袁绍要做得好得多,刘表那边中枢兵权也都在外戚手里。

    但袁尚奇怪的是,大哥如今还在南皮,虽说有两次尝试从幽州绕回冀州西部,也都被常山、中山的苏由、阴夔死守堵回去了。这种情况下,母亲要借侍卫防谁呢?

    于是他审慎地提醒:“母亲若是担心大哥,或许大可不必……听说曹军发现了前阵子大哥有异动后,曹洪又从东光对南皮发起了新的攻势,大哥如今已被大义挤兑住了,又有军务缠身,不会有威胁的。

    对了,父亲今日病情如何了?有……加重么?”

    刘氏却不听他的解释,一脸恼怒:“你父亲还是那个样子,但医官已经私下说了,再也不可能醒来了,就是这口气昏迷耗着。我借侍卫自然另有用处,你连这都要管?”

    袁尚犹豫了一下,考虑到母亲没有别的儿子可以扶持,借侍卫也不可能对他不利,最后还是借了。

    结果当天晚上,刘氏就迫不及待动手,袁绍这边还有一口气吊着没断呢,她先动武把袁绍所有的小妾都杀了。

    也一如历史惯性那样地先毁容再杀,让侍卫一刀刀把脸都砍烂了,以免她们到了地下跟袁绍团聚再相认、以美色诱骗袁绍。

    次日一早,袁尚才知道这一切,大惊失色,但他已经来不及理会这些。

    因为当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