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余姚王先生

    第63章 余姚王先生 (第1/3页)

    浙江余姚。

    王五一行以行商身份于此地已经等了两天。

    原因是罗子木需要疏通沿海守边的绿营兵“保护”他们出海。

    这事听起来荒唐,实则却是眼下沿海普遍情况。

    也就是禁海令在实际操作中,负责执行此令的官兵却是变着法子从中捞钱。

    众所周知,明朝在长达三百年的历史中,有过短暂的禁海政策。

    但是明朝是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也就是从事走私,不禁渔业生产和海盐生产,也不会强令沿海居民内迁。

    而清朝的禁海则是禁止沿海三十里居住居民,禁止任何船只下海,结果造就了一条从中国苏北直至广东廉州的一条长达数千里的无人环形带。

    这个政策不仅导致数百万人死亡,也导致从苏北到广东所有的渔业生产全部停止,所有的海盐生产也全部搁置。

    福建、浙江、苏北的盐业生产为之重创。

    结果就是盐价相较明朝时期涨了数倍也不止。

    同理,海鱼在市面上价格也较过往高出若干。

    高利润必然导致胆大之人冒险逾界煮盐,走私贩盐,出海打鱼。

    一开始,各地清军对于禁海令执行很彻底,但时间一长当利益链出现后,难免就会出现“口子”,等到这个“口子”渐渐形成产业链后,五花八门的事情就出现了。

    去年浙江巡抚赵廷臣给朝廷奏报:“虽汛地谨防,而逾越不时可通,有佩鞍穿甲追赶者,明是押解缉捕,实则暗中护送,乃为利益均分。”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少官兵因为利益原因,私下同盐贩子、渔贩子达成“默契”,允许他们在自己辖区从事朝廷不许经营的诸事。

    还包括草贩子。

    何为草贩子?

    就是贩卖芦苇的。

    沿海地区芦苇产量可是很高的。

    要是遇到上面下来巡查的,这些官兵就会装模作样缉捕这些盐贩子、渔贩子、草贩子,可等巡查的一走马上就把人放了。

    久而久之,长达几千里的无人区内“官匪勾结”现象愈演愈烈,根本无法禁止。

    甚至有官员因为缉拿严厉反被下面人暗杀的。

    归根结底,利益二字。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