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过剩

    第二百零八章 过剩 (第3/3页)

世是高中数量多于中专,而在东非则是实科中学数量多于文理中学。

    不过即便是文理中学,想上大学也不容易,东非大学数量极其少,和东非中学数量相当不匹配,毕竟东非中学已经纳入义务制教育范畴,也就是说东非的学生都有机会且有义务上中学,而大学则不是这样。

    不过这一点恩斯特完全不担心,中学水平足够东非的学生毕业后独闯天下了,毕竟这个时代中学学历就算高学历人才。

    恩斯特甚至觉得再过几年,东非过剩的中学学历人数(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很有可能外溢到德奥两国,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留学生外溢欧美国家一样。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德国,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当旺盛的。

    东非中学生如果参加德国工厂的招聘,那绝对相当有优势,虽然东非因为普及中学教育导致整体教学质量非常差,但是上过中学的总比上过小学的就业形势强的多。

    只不过在于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的心理预期了,中学生在德国工厂内怎么说也能混个管理层。

    所以说东非的教育体系和全世界都是脱节的,可能欧美的高等教育水平远超东非,小学教育东非也赶不上德奥两国水准,但是中学教育东非完全可以以量取胜。

    这样做的后果也就是前期东非中学教育造成过剩,毕竟上升通道狭窄,能上大学的是极少数,可能中学毕业后和父辈从事一样的工作,甚至进厂打螺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务农,因为东非只是一个农业国。

    同时东非前期要担负巨大的教育支出,这也是恩斯特不着急把黑人打包送走的原因,恩斯特需要黑人替东非承担起这部分成本。

    好处则会在未来体现出来,首先就是未来东非整体国民素质一定会远超其他国家,东非的中学生放在这个时代文盲遍地的远东帝国,那绝对是高级人才,放在欧美也不差。

    其次是未来东非的工业一定会爆发式增长,毕竟人才已经开始积累,而工业发展的同时,对学历要求也大大提升,现在小学学历就可以满足时代需求,但是总有一天小学学历会贬值。

    恩斯特认为德意志普及义务教育,使得德国发展如此耀眼,后来苏联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所以东非只是在这些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