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关于洪武军事学院的最初设想!

    第107章:关于洪武军事学院的最初设想! (第1/3页)

    “什么意思?”

    “你该不会是想针对这些叔伯?”

    “再开办一所讲武堂吧?”

    朱标看向萧寒微微皱起眉头。

    帮助淮西勋贵读书?

    这怎么看都像是天方夜谭之事!

    想都别想。

    “事在人为。”

    “况且,讲武堂只是针对于勋贵子弟,不针对那些叔伯。”

    萧寒慵懒的靠在椅子上,方才看向朱标轻声笑道:“毕竟,讲武堂的基础,就是如何带兵打仗,但对于那些叔伯,带兵打仗,完全就是游刃有余。”

    淮西勋贵的军事能力,自然毋庸置疑,哪个拉出来,不能打?

    “确实。”

    朱标由衷的点了点头,更是赞叹道:“这就不得不佩服这些叔伯,书没读过几本,但打仗是真的牛,一个个拉出来,都是能独领一军的将帅。”

    “嗯。”

    “自打老爷子起义以来,淮西勋贵无不在战场上纵横捭阖,败仗更是寥寥无几,但讲道理,全部都是野路子出身。”

    “再加上对于兵法,有一些自己的独特见地,所以才能让他们屡战屡胜,而且,自从经历过陈友谅之战,淮西勋贵已经打出了气势,打出了自信,光是对敌时的那股锋芒,都足以压垮敌军。”

    “这就是为什么,张士诚部,明明不算弱,可仍然被他们当成弱鸡揍,毕竟,我也算是带过兵的选手,能明白这一点,也不算过。”

    萧寒也是点了点头,看向朱标笑道:“那就是将帅自身的气势,影响着三军气势,而气势如虹,如何不能取胜。”

    “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兵法韬略不足,胜负就仅在五五之间。”

    朱标的眼前一亮,便是开口道。

    “没错,这就是为什么徐叔叔与常伯伯,还有冯叔叔与邓伯伯,他们永远可以坐镇三军,统帅一切战事。”

    萧寒又是点了点头道。

    “因为这几位叔伯,一直都在研习兵法韬略,对于一场战争的大局观,要远胜淮西勋贵,而若是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们绝对不会出击。”

    朱标也是点头道。

    “嗯。”

    “就拿先前经历过的战役,还有未来即将发生的川蜀之战,北伐之战来说,你要是以唐胜宗,陆仲亨为帅,他们只会信誓旦旦的立下军令状,保证凯旋而归。”

    “这便是从气势上压倒一切,心中无所惧,对于稍纵即逝的战机,他们敢赌,而赌赢了,那他们就是百战百胜的名将,赌输了,他们也能撕咬敌军一口,重创敌军。”

    “但是就以徐叔叔来说,一场战役的充分准备,不仅是要从气势上压倒敌军,还要展现出强大而不俗的军事能力,对于三军的指挥,绝不能出一丝纰漏。”

    “所以,我更倾向于徐叔叔,这样的将帅,立于三军阵前,是不仅要保证战役的胜利,更要保证我大明儿郎的性命,以最小的损失,博取更大的利益。”

    “毕竟,每一场战役的对决,都是相当于国力之间的对决,不管是从士兵人数,还是从资源上,这都是对于国力的考验,所以我们就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之中,击溃敌军。”

    萧寒的眼中,又是闪过道道精芒,随即,便是开口道:“再者说来,我从来都不建议无用功的战役,如果不能将利益保证最大化,你就算是杀溃敌方二十万大军,又能如何?”

    “战争的目的是掠夺,是侵占,就像这次扫灭江南文官集团和浙东党派,一来他们对国有害,二来就是国库空虚,急需一场抄家灭族,用来填补国库。”

    “总而言之,利大于弊,那就可以干,反而之,若是没有任何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威胁,就算是斩尽杀绝,对于国力的提升,没有丝毫的帮助,那还不如尽可能的留下人口,继续加强国力。”

    “所以,战役也是相同,没有任何区别,我们的将帅,要做的事情,很简单,百战百胜,但要明白利弊,于国无利的事,等于伤了自己的元气,明显弊大于利。”

    萧寒又是看向朱标一口气说道。

    “那对于明年灭夏之战,还有出兵北伐之战,伱觉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朱标倒是看向萧寒反问道。

    “利大于弊。”

    萧寒想都没想,便是开口笑道:“灭夏之战,我们首先从两点来考虑,一来,攘外必先安内,消灭割据政权,统一川蜀,乃是势在必行之事。”

    “二来,灭亡夏政权,收复川蜀,有助于提升国力,毕竟,蜀锦天下闻名,这是人尽皆知之事,而一旦开启对外贸易,蜀锦的作用,就可以凸显出来,毕竟,大批量的货物交易,才是我大明急需的资源。”

    萧寒所说的确是最关键的两点,大一统王朝,绝对不能缺少川蜀,这是必然,所以,统一势在必行,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再者,夏割据政权终究是偏安一隅,根本不能与大明抗衡,而他们要是想开启对外贸易,无非就是与大明,毕竟,国力太弱,根本没有人会正眼瞧他们。

    但这也相当于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所以,大明必须要收回川蜀,为未来的对外接口贸易,做足充分的准备。

    而且,此时的大明,只是在国力经济上,稍显颓势,但却不足为道,毕竟,大明的经济趋势在改革,至于战力,你看那些摩拳擦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