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访问民情

    124 访问民情 (第1/3页)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正月初五,初春的西套草原寒意未消,朔风吹过,让人不由缩紧了脖子。

    年老的牧人带着两个孙儿在草原上放牧,教导他们一些经验之谈,偶尔也会说起匈奴往事,提及冒顿单于、老上单于时的辉煌。

    孙儿们起初是爱听的,但久而久之,也没有了兴趣,反而追问着大单于与那些人相比,谁更厉害。

    在匈奴少年心中,带领他们击败氐人入侵的大单于,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物。

    也难怪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毕竟自刘虎那一代起,整整四十年间,铁弗匈奴的历史就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脊梁骨都被人给打弯了。

    老人双眼已经浑浊,听着孙儿们的提问,他难掩骄傲道:

    “大单于哪有他们威风。”

    这句话倒也没有说错,大单于如今虽然坐拥关陇,号令匈奴,但比起冒顿、老上极盛时的威风,还是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然而,很快,老人的情绪低落下来,又道:

    “匈奴不会再有那样的英雄了。”

    孙儿们不知道老人为何伤感,正要安慰自己的祖父,远方却出现了熟悉的身影。

    “我回来了!”

    费连贺隆远远望见父亲、儿子,骑在马背上的他高兴地挥舞着手臂。

    他听从征调,前往大单于麾下效力,一走就是小半年,期间日思夜想,都在盼着家人。

    两个少年听见父亲的声音,欢快地奔跑了过去,老人见着儿子平安回来,心中满是喜悦,又望见他此行带回来的四匹布,不由笑着自语道:

    “看样子又是打了胜仗,为大单于征战,倒也胜过给刘家效力。”

    刘虎、刘务桓父子二人逢战必败,跟随他们作战,总是白忙活,落得一场空,甚至还会因此丢了性命。

    草原上的部族历来倾慕强者,桓熙虽然并非匈奴人,但很显然,他这位大单于,已经的的确确成为了铁弗匈奴的主心骨。

    而这种现象,也会因为弓骑们带回胜利的赏赐,而越发深入人心。

    不同于追随刘氏作战时的士气低沉,如今的铁弗匈奴,可以说是闻桓熙征召而喜,否则五千弓骑也不会在得到桓熙的召唤后,兴冲冲地南下听命。

    匈奴人信任桓熙,信任他指挥作战的能力,信任他赏罚分明,不会因为族群的偏见,而有失公允。

    对于他们来说,战争往往是掠取财富的最快途径,而在战场上有枪骑的保护,也足以给到他们满满的安全感。

    可以想见,往后桓熙再有征召,他们也就更加积极的响应。

    五千弓骑带回了丰厚赏赐,西套平原上处处都是欢声笑语,他们偶尔也会说起长安的繁华。

    桓熙入主长安之后,这座沉寂多年的城池重新焕发了活力。

    匈奴人的大单于,离开了这座他忠诚的长安城,来到郊野的乡下,探访民间疾苦。

    桓熙随机挑选了一户民宅走了进去。

    民宅里的农人看着涌进来的甲兵,为之惊恐不已,他不明白才过了几年安生日子,这些当兵的怎么又闹了起来。

    农人死命的护住妻儿,他曾参与过州郡兵的训练,倒也懂得舞枪弄棒,但看着这些甲仗鲜明的士兵,内心还是升起一股无力感。

    “东西你们可以全拿走,莫要害人性命。”

    农人颤抖着声音说道。

    这时,一声轻笑响起,桓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安抚道:

    “莫要害怕,他们不是乱兵,都是我的卫士。”

    农人见着桓熙,惊喜道:

    “你是大将军!”

    “咦?你认得我?”

    农人放下了戒备,但关陇之主当面,内心还是颇为紧张:

    “回大将军的话,大将军每次出征,我都会前去围观,远远见过大将军几眼。”

    桓熙恍然,他点点头,随意找了张胡床,也就是凳子坐下,伸手招呼着农人的两个孩子。

    孩子们畏生,不敢上前,还是农人将他们推了过去。

    年纪大的是个女孩,十岁左右,小的是个男孩大概八九岁,孩子们都穿着崭新的衣裳,桓熙抚着他们的小脑袋,问农人道:

    “伱叫什么名字。”

    农人不好意思的笑道:

    “我们这些粗鄙之人哪有名字,我姓赵,在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