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秋日游

    217 秋日游 (第1/3页)

    今年,参加大同府试的考生有八十多位,比起其他府少得可怜,但同理,录取率也高了。

    谢玄英和师爷们一起批卷,依次定甲乙丙三等。甲乙可以参加院试,丙就明年再来吧。

    结果不出所料,他虽然放宽了标准,不看诗赋书律(这个本来就不重要),策论只要写了就算过(童生的策论根本没眼看),只看四书五经,但最后也只录取了三十多人。

    好在还有一个白小郎撑场面。

    他的答卷写得不错,虽然律法不通,策论生涩空洞,但基础扎实,四书五经都能答上来,可位列甲等,只与另一位考生不相上下。

    出于爱才之心,谢玄英将他挪到了第三名。

    自仲永后,但凡少年天才,宁可压一压,也不能叫他轻狂了去,免得少年志得意满,最后泯然众人。

    改完他们的卷子,挥退师爷,便偷偷叫来程丹若。

    先给她看了其他人的考卷,等她露出“这都行”的震惊之色,才问:“给我看看你的?”

    程丹若又翻翻别的,慢吞吞地递出试卷。

    谢玄英仔细看过,从数张卷子里挑出一张乙等的:“和这个差不多。”

    程丹若对比了一番,居然觉得他说得没错。

    “我会录取你的。”谢玄英客观道,“但你过不了院试。”

    她:“……”这对比到现代,是不是说她考不上高中?

    “你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他叹口气,“我也是。”

    程丹若:“所以?”

    谢玄英道:“我们还是应该每日抽些时间,好生读书。”他说,“每天读半个时辰,唔,我早晨起来读,你呢?”

    她:“呃,午觉醒来读吧。”

    “你先读《孟子》吧。”他说,“我写信给老师,这里都没什么好书。”

    程丹若:“……嗯。”

    谢玄英却莫名很高兴,又给她看了白小郎的卷子,点评道:“诗还是读少了,这般小的年纪,做出来的诗却暮气沉沉,必是学的山长。”

    他思索道:“我记得我带了一卷《王子安集》,改日放了榜,叫他来,将此书赠予他。”

    程丹若应和着,心想,在古代,果然只要会读书,非亲非故的,也会有贵人来提携。

    她确实应该再多读些书了。

    --

    八月中旬,天气逐渐凉爽。

    程丹若完成了手头上的毛衣工作,家务事又无须自己多操心,又有了一段空闲时日。

    她调整日程,午睡时间缩短到半个时辰,挤出半个时辰的时间读书写字。同时调整了西花厅正间的布置,一半书房,一半实验室。

    去年做成了大蒜素,今年,她打算试试青霉素。

    从哪里开始呢?

    培养霉菌……并不是所有的霉菌里都有青霉素,所以艰难的工作,是在无数霉菌里将它找出来。

    正好,现在是秋收的季节,柑橘类的水果已经逐渐上市。

    程丹若买了一批柑橘,等待它们发霉长毛,为此不惜做了数个潮湿的木箱,让它们自由生长。

    数日后,橘子表面就会长出毛茸茸的绿色霉菌。

    揭走部分霉菌,按照箱子编号,她就获得了1-5个不同的霉菌菌落。

    制作培养液,大概就是米汤混合其他淀粉类的水,放入菌落,培养一段时间。

    等到霉菌茁壮生长,再用一个漏斗垫上棉花,当做过滤的器皿,倒入长有霉菌的培养

    液,得到1-5号滤液。

    接着,在滤液中倒入菜籽油,搅拌,使其分为三层:水溶性物质、不溶性物质、脂溶性物质。

    用自制的不大灵光的分液漏斗,分离出原液(也就是底部水的部分)。

    倒入碳粉吸收液体。

    理论上,此时的炭会吸收青霉素,所以,将其装入干净的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