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加官进爵,大赦天下

    第三百六十五章 加官进爵,大赦天下 (第1/3页)

    李守中问起冯一博的同时,心中不由自主的,也想到自己的初心。

    他的心中偶像,就是范仲淹。

    他的初心自然是想为国为民做点实事。

    也就是说,李守中的心中,本就有点改革之意。

    可严格来说,他想要的可能又不是改革。

    至少不是冯一博印象中,那种彻底的改革。

    或许,应该叫改良才更为贴切。

    对于冯一博几人搞出的新学,李守中一直不置可否。

    他知道自己徒弟的心性,不然对这样极端的做法,李守中肯定持否定意见。

    但冯一博做事,向来又极有章法。

    这样极端的学说之中,可能隐藏着其他原因。

    后来就发现,这门新学虽然争议不小,但却传播的极快。

    李守中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可即使如此,他也并不认可这种做法。

    子曾经曰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在他看来,冯一博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成效显着,但必然不能持久。

    李守中之所以没反对,也只是不介意冯一博受些小挫罢了。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

    都中国子监祭酒蒋奉文,原本反应最为强烈。

    可最后却不了了之,对此事的态度变成了默许。

    这让李守中想象中的小挫,一直也没能到来。

    甚至,现在随着这新学的传播,“君子之风”也被带到了大魏各处。

    虽然带起这股风潮的,不是士子。

    反而是各地不学无术的纨绔。

    但不得不说,满口仁义道德的纨绔,战斗力竟然空前强大。

    一众士子不仅在口头上占不到便宜,在手头上更是被压得死死的。

    关键是,他们还不占“礼”。

    这让李守中想到冯一博初到都中,在贾府的持礼而辩。

    似乎这个徒弟很擅长这套。

    可此前李守中还有心培养冯一博,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到时候师徒俩前赴后继,一起努力改良大魏。

    现在看来,这个徒弟当初以初心相激,用的就是同样的法子。

    感情上已经不比儿子差,可却不能做他理念上的接班人。

    而冯一博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他觉得李守中这是将他当做亲子一般,才会这么说。

    在他看来,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

    别人家的孩子,一定不介意给予鼓励。

    年轻人嘛!就是要有冲劲儿!

    不要有点挫折就轻言放弃,多去尝试尝试最好。

    而自己家的孩子……平安就好。

    但凡有一点危险,就会说一句“放着我来”。

    现在的恩师和他的关系,不知不觉更近一步。

    显然也带着这样的情绪。

    这是对他不再放养,而是生出了强烈的护犊意识。

    一时间,冯一博心念百转。

    “恩师放心好了,您知道我不是鲁莽之人,做事必然会做好筹划。”

    本来,他其实对这事也没那么上心。

    但谁让他现在真的有点想做曹贼呢?

    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

    冯一博就挟天子他妈以令天下。

    起码宣治帝长大之前,他可以过一过太上皇的瘾。

    不坐龙椅,但可以在幕后遥控朝局。

    所以,曹贼是“魏太祖”。

    他现在也算半个“新一代大魏太祖”。

    之所以是半个,当然是因为宣治帝还没认祖归宗。

    李守中闻言,依旧摇头道:

    “此事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冯一博有些哭笑不得,只能道:

    “虽然改革之事很难,但想保证自身不难。”

    李守中眉头一挑,有些不满的道:

    “不管怎么说,以后若有想法,可以先让我看看再说。”

    感情归感情,理念归理念。

    况且,改革失败的下场,他可不想让弟子品尝。

    冯一博闻言,明白知一时半会无法扭转恩师的想法。

    他只能无奈的点点头,苦笑着应道:

    “好吧。”

    不久之后,就是新皇登基的第一次朝会。

    这是同样是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朝会。

    此时的太极殿中,龙椅旁摆着一道珠帘。

    元春就在后面新摆放的软椅上。

    宣治帝也不在龙椅上,而在她的怀里。

    百官之中,不少人还有些不习惯。

    好歹完成了礼仪,侍班官员就上前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初登大宝,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假寝……”

    这话一听就是翰林院那边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