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略懂

    第五百二十五章 略懂 (第3/3页)

消费不算高的茶楼。

    毕竟茶楼跟酒楼的区别,并不在于“茶楼有没有酒,酒楼有没有茶”。

    如果消费层级再低一些,那就是寻常市井百姓比较热衷的酒肆了,那里会相对吵闹、混乱一些,到处都有“五魁首啊六六六”的行酒令声音,士子一般不喜欢去这种地方。

    所以说,想要大概了解一下士林间的思想动态与民间的情况,那么在茶楼里坐会儿,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出意外,在可供选择位置有限的情况下,这群士子选择了靠窗的这片区域,也就是姜星火他们的邻桌。

    “速度快点,待客的时辰要紧。”

    临桌出手显然很大方,掏钱的士子摆了摆手,让伙计退下。

    伙计乐颠颠拿了钱跑去厨房催促了,不过片刻功夫,伙计便捧着托盘上菜了,热腾腾的小蒸笼、小米粥等吃食摆满了一整张桌子,姜星火扫了一眼,确定这里卖的菜式果然和后世的差不太远。

    而且,味道很香。

    隔壁桌的士子这才动筷子夹了块豆腐,细嚼慢咽了一番。

    末了,又夹了一块糖醋鱼。

    “这边的倒是简单。”

    有人状若无意地提醒。

    闻言,他们顿时明白了意思。

    看了看姜星火这桌,就三个冷碟,两个热菜,再加上一壶酒,若是正经地吃顿晚饭,显然是不够的。

    再加上三人衣着虽然不算寒酸,但也称不上有多讲究,所以天然地就认为,这桌应该都是寒门学子,家境贫苦,来这儿消费,也仅仅是维持一个最低标准罢了。

    但是出乎姜星火意料,他本以为按照最近翻阅的市井流行话本的套路,会被嘲讽两句,可邻桌的士子,反倒热情地招呼他们,问是否要一起。

    看来大明的世风还是挺积极向上的。

    总之,这群爱热闹的年轻人,即便被婉拒了,也没有出现所谓的“恼羞成怒”之类的话本剧情,反而都大咧咧地笑笑,然后继续自己吃喝、交谈。

    姜星火默默喝了口水润喉咙,然后冲着郭琎和柴车使了个眼色,让他们继续观察。

    虽然有茶楼里自带的二胡bgm的干扰,但毕竟是邻桌挨得近,而且这些年轻士子说话时也没有刻意控制音量,所以姜星火听得还是挺清楚的。

    “今日陈兄一道出来,我是没想到的。”

    “方兄难得出来逛一趟,我岂能不陪着,反正今年也落第了。”

    姓陈的看起来倒不是闷,而是比较专注于读书,这时候含笑答道,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有几位高中的同乡,这时候倒是比我们热闹的多。”

    几人只是沉默,没人抱怨说考试有什么黑幕之类的,今年甲申科,在《明报》上公示了不少卷子上的文章,从一甲到三甲都有,硬实力在那摆着,确实非常公平公正了,考不上是因为他们水平和发挥、准备都差了些。

    “唉,听说朝中有南北分榜的打算。”

    姓方的便是付钱的那位士子,这时候自斟自饮,说道。

    方姓士子的话音刚落,对面的人便抬起头来:“要我说,提议这么干的,真是虫豸。”

    姜星火:“.”

    旁边的士子连忙道:“话也不能这么说。”

    大明虽然没有轻易因言获罪的说法,私底下痛斥朝堂上窃据高位的虫豸也没什么,但这里毕竟是南京城,天子脚下,他们这些外地进京赶考来的,还是要注意一点的。

    显然,从这些人的口音能听出来,以江西人居多,然后就是浙江人和南直隶(江南)人,这三个地区,也是大明的“科举大省”。

    “南北分榜也不是没有好处,最起码,以前那种南北榜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只要对于我们来说,总得登榜人数没有大的变化,那么就算南北分榜,又有什么干系呢?”

    “今年甲申科登榜四百余人,是国朝用人所需,若是平常年份,便是二三百人也不奇怪,要是南北分榜的话,还能给南方二三百人的名额,那确实没关系,就怕.”

    “就怕什么?”

    “就怕一共二三百,北方占了一半,那可就难了。”

    “那可不是嘛你们不晓得,在我们江西,想要考出来有多难。”

    浙江和江南的举子,其实是晓得江西的地狱难度的。

    这么说吧,在浙江,你九年(三届乡试)能考上举人的水平,可能在江西考个秀才都会翻车。

    正是因为江西文教水平高,读书人口基数大,所以才会卷到这种变态的程度。

    但这种内卷,其实在现行的科举制度下,是有利有弊的。

    明代乡试录取的人数,通常由朝廷按照各布政使司人口和文教情况分配,通常从数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每次乡试全国录取总额约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按照统计学分析,明代中叶的全国乡试录取率维持在4%上下,明代中叶以后,也就是嘉隆万大改革为了控制冗官,录取率进一步降低,到了3.1%左右(因为考进士的举人不止一届,时间久了会堆积出相当数量考不上进士却一直在考进士的举人,通过提高会试录取率、降低乡试录取率,再加上自然死亡,就能慢慢消化掉这批人),单就录取率而言,举人可以说是科举中最难的一关,因而民间也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而对于江西的士子来说,有时候考进士,真就没考举人难

    举人的名额,对于江西是有限制的,江西那么多考生,每年能考上的就一百来号人。

    但进士可没有,进士从原则上来说,是不看你籍贯的。

    因此,南北分榜,必然触及到江西籍考生的利益。

    年轻人嘛,总喜欢畅谈这些事情,邻桌的士子们又顺着这个话题聊了下去,基本上都是“如果我是姜星火我会如何弄南北榜”这种。

    隔壁桌的姜星火默默地记了下来。

    士子们不一定有多少见识,说的东西也基本以想当然为主,但这种来自于真实利益相关方的反馈,确实也是政策实施的必要考察。

    之所以不敢轻易动科举,就是因为这是关系到整个官员队伍的事情,牵扯太大,必须要做好完全的准备才能动。

    而且即便是动,也要兼顾好目前大明确实存在的南北撕裂,以及南方士子的现实利益。

    但不管怎么说,南北分榜这种事情,既然是前世大明确实执行下去,而且一执行就执行了上百年的政策,那就说明确实是有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只不过在具体的“度”上面,需要仔细考量。

    而接下来,随着吃的差不多了,隔壁桌又开始喝上了。

    几杯酒下肚,话题就敞开了许多。

    “你们说现在讨论的挺热闹的《王制》,下一届科举会不会当考题啊?”

    “我看这种热门的,大家都猜得到,定然是不会当考题的,不过这《王制》的研究受到国师的重点支持,倒是别有深意。”

    “什么深意?”

    “还能有什么深意?自然是托古改制了。”

    姜星火悄悄地竖起耳朵,心想:“哟呵,还都挺懂。”

    他正猜测之际,对面的人突然扭头冲他问道:“这位朋友似是听到了,莫不是也对《王制》感兴趣?”

    闻言,坐在姜星火左右的郭琎和柴车,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随即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射过来。

    “这个.”

    郭琎迟疑了,他倒是想替姜星火挡一挡。

    姜星火只是摆摆手,低调地说道:“略懂,略懂。”

    (本章完)